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看到有的孩子脸上长了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纹,边缘清楚,上覆盖少量鳞屑,有轻度痒感,民间俗称为“虫斑”,认为这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事实并非如此,在医学上这种症状称为白色糠疹,也称单纯性糠疹的皮肤病。单纯糠疹是一种非特异性皮炎,多发于儿童。此病病程不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日晒、气候季节变化、皮肤干燥、肥皂浸洗和糠秕孢子菌感染等都是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宝宝面部有“虫斑”,肚子里不一定有寄生虫。面部“虫斑”在医学上称为单纯糠疹,也叫白色糠疹、链球菌性糠疹、面部干性糠疹。此病发病原因不明,曾有人怀疑与细菌、病毒或真菌有关,但没有被证实。如果宝宝皮肤干燥,经强烈阳光照射后可发病。此病在儿童中极多见,患儿脸上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疹,边界不太清楚。经1~2周后,红色消退,留下淡色斑,表面干燥,上面有少许灰白色细小鳞屑,直径1厘米至数厘米,边界清楚,有的边缘微凸起。在患儿面部常有4~6个或更多斑疹,对称分布,个别亦出现在患儿颈部、肩部、上臂…  相似文献   

3.
常常见到一些家长带了孩子来找医生,说是孩子脸上有“虫斑”,肚子里准有蛔虫,要求医生开些驱虫药。“虫斑”与蛔虫感染有没有关系?是否可以作为小儿感染蛔虫的标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曾选择脸上有“虫斑”的儿童100例,并且以无“虫斑”的儿童100例作对照,借显微镜查蛔虫卵,比较二者的蛔虫感染率。结果发现虫斑组和对照组虫卵检出率分别为25%和22%,经过统计学处理,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医生,幼儿园不是刚刚给小朋友打过蛔虫吗?可豆豆肚子里又有蛔虫了,不信你看,脸上都长‘蛔虫斑’了。”豆豆的婆婆一进幼儿园的大门,就嚷嚷开了。  相似文献   

5.
玫瑰糠疹是一种炎症皮肤病,多见于青年及成年人,自86年10月~88年10月共诊治小儿玫瑰糠疹2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12例、女10例;1~3岁3例、4~7岁19例。临床表现:本组22例中均在初起时躯干或腹部出现淡红色斑,一周后扩大呈指甲及伍分钱币大小,椭园形或园形,糠秕样鳞屑,呈环形,称为母斑。母斑出现一周后,  相似文献   

6.
"医生,幼儿园不是刚刚给小朋友打过蛔虫吗?可豆豆肚子里又有蛔虫了,不信你看,脸上都长'蛔虫斑'了."豆豆的婆婆一进幼儿园的大门,就嚷嚷开了.  相似文献   

7.
蛔虫说话     
陈立武 《师道》2006,(7):29-29
蛔虫能说话吗?能呀!我就让蛔虫在课堂上说话了。教学《蛔虫》———《生物学》线形动物的代表时,同学们对蛔虫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我们常用“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它是人体寄生虫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许多学生都有过被蛔虫感染和驱虫的经历,对蛔虫认识较多,感悟较深。“同学们,大家知道蛔虫寄生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学生:“肠子里。”“对,大家了解得不少,蛔虫主要寄生在我们的小肠里。吃喝着我们已消化和半消化的食物,剥削着我们。那么,患了蛔虫病的人会怎么样啊?”学生:“营养不良,贫血。”“回答…  相似文献   

8.
《新读写》2011,(11):17-17
斑、斓皆从文,文的本义是画。古代称在身上刺画花纹或字为“文身”。斑,斑点或斑纹;斓,色彩多。“斑斓”意为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9.
咨询台     
101.小儿脸部的淡白色斑块是什么? 有些小儿的脸部常有初起为淡红色,以后变为淡白色的斑片。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稍粗糙或附着细薄鳞屑,边界清楚,经数月或数年可自行消退。本病为白色糠疹,起因不明,有人认为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也有人认为与缺乏维生素、与日光照射有关。治疗一般内服复合V_B和用白降汞软膏或皮炎平软膏。  相似文献   

10.
曾听过一位教师在《蛔虫》一节的优质课上,讲到蛔虫的危害时称:“蛔虫的成虫在人的小肠里分泌毒素,引起人体精神不安,如失眠、烦躁、夜惊、磨牙等”。“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若小孩夜间磨牙,一定是得了蛔虫病”。小孩夜间磨牙,一定是得了蛔虫病吗?  相似文献   

11.
“肥虫”和“下三流”,不是词典里的词,是笔者在小说《空转》(载《青年文学》2001年第1期,作者肖仁福)中见到的两个词。先看“肥虫”的出处。 屈部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 吗?何铁夫想,我又不是你部长肚子里的 肥虫,我怎么知道。 这里的“肥虫”一词显然是“蛔虫”的误用。在言语中,人们常用“甲是乙是肚子里的蛔虫”来表示甲明白、了解、知道乙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物理世界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蛔虫不是人,没有  相似文献   

12.
我院运用“推按运经仪”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胆道蛔虫症患者63例,男23例,女40例;年龄4~50岁;病程5~72小时;均有急性右上腹疼甚,部分病人伴发热、呕吐、B超检查提示胆道蛔虫;有肠道蛔虫史30例;大便镜检52例,34例虫卵阳性。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物》课本在讲到生物的变异———多倍体时 ,指出 :“几乎全部的动物都是二倍体”。这就是说 ,自然界中 ,动物多倍体的现象很少 ,但也的确存在多倍体的动物。最先发现动物多倍体现象的是比利时生物学家凡·纳登先生 ,他在观察马蛔虫的构造时发现 ,马蛔虫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的不同亚种 ;中国的学者也研究发现了马蛔虫的三倍体亚种。与马蛔虫相近的人的蛔虫 ,它的正常体细胞有 2 4条染色体 ,但也有四倍体变种 ,体细胞有 4 8条染色体。通过对其他生物的研究也发现 ,扁形动物的涡虫、软体动物的蜗牛也有四倍体。昆虫中有一种蝴蝶 ,其二倍体…  相似文献   

14.
动物学的教改是以教活促学活,改“死”为“活”为目标,就是要搞活学生的学习,改革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方面运用“四结合分解方法”。四结合是:“看与想”结合,“读与练”结合,“讲与问”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新课分解成四部分由四个环节组成: 1.“看”与“想”——在新课讲解前进行,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让学生仔细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想,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使看有重点,为新课解决部分问题。例如在线形动物一课,先展出蛔虫标本;蛔虫和钩  相似文献   

15.
金秋,驱虫正当 夏天,人们常贪吃生冷瓜果,各种主卵“快捷方便”地登上了这一班班顺路车。比如,蛔虫卵进入人体以后,先在小肠里孵出幼虫,约2小时后,便钻进人的肠壁,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循环,进人肝脏、心脏,4天~5天后移到肺部。幼主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皮;再经过气管到达咽部,然后被咽下,经胃再次到达小肠,并在小肠中“安营扎寨”,发盲为成虫。这段“生命之旅”大约要 70天左右的时间,目前各种驱虫药都只能驱除成虫,而对正在“旅行” 途中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夏天感染的蛔虫卵只有到了秋天发育为成虫才能被驱除。  相似文献   

16.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蛔虫吗?它是一种寄生虫,它的形状和蚯蚓很相似,而且它的虫卵很小,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若平时我们不注意个人卫生,比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吃东西时不干净等,就最易遭到这些“细致入微”的“黑客”的攻击。进入肚中的蛔虫卵在你营养充足、温暖的肠道中。  相似文献   

17.
斑蟊多见于我国北方及欧洲,(1)我国南方也有,如江南的大斑蟊及台湾的小斑蟊。(2)斑蟊系昆虫纲鞘翅目地胆属芫青科(或斑蟊科)的一种甲虫,科学名称为Mylabris,产于苏联的品种名为Mylabris Cichorii,产于我国的品种为Mylabris Phalarate。这种昆虫远在2000年前即已做药用,Hippocrates曾用其治疗水肿。《本草纲目》对斑蟊的命名及形态描述已相当具体,如“斑言其色,蟊言其毒如蟊刺也”“斑猫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墨斑纹,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该甲虫因出现在不同时间,在祖国的医书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弘景曰“此虫五变,主疗皆相似,2~3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4~5月在王不留行草上  相似文献   

18.
肠道蛔虫症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宝宝感染的几率更高。肠道蛔虫症之所以能广泛地感染,是因蛔虫繁殖能力极强的缘故。在雌蛔虫的体内可存有两千余万枚虫卵,每日产卵约20万枚。蛔虫卵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干、冷,对一般的消毒剂不敏感,在50°C的水中能生存半小时之久。宝宝在地上玩,吃东西前不洗手,或吃不清洁的果品、生菜等,均易使蛔虫卵进入体内。虽然大多数蛔虫卵能被胃酸所杀灭,但侥幸过关的蛔虫卵便会在宝宝的肠内孵化成蚴虫。蚴虫经过肠内微血管进入门静脉、下腔静脉到达心脏,经右心室进入肺,穿破肺毛细血管后沿气管到达咽喉…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实验,是运用直接涂片法观察寄生虫卵。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苦口呢?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