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社会实践类的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以更为恰当的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正>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功能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品德课成了道德内容匮乏的空架子。要发挥好品德课程的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清品德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对课程功能发挥产生的影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诸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德育功能发挥的困境1.德育外延的泛化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我国,德育是范围很广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例举教学案例,从把握课程特性、倡导师生互动、体现主体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设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使得品德课教学出现形式化的倾向。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帮助教师从困惑与误区中走出来,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设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使得品德课教学出现形式化的倾向.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帮助教师从困惑与误区中走出来,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魏琴 《山东教育》2007,(3):47-49
品德课是育人的重要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基于此,笔者认为,品德教学应努力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境界,真正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在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上逐渐应用创新性的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这种数字故事教学方式的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现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意义,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数字故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品德课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作为一门有很强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正确地理解和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对提升学生的品德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设立的新课程.在现有师资相对缺乏和混乱的情况下,班主任兼任《品德与生活》教师的现象大量存在且利弊并存.其优势在于:建立课程与生活的互构联系,提升课程的有效性;有利于班主任对班级工作的管理;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班主任发挥课程功能的因素主要缘于:品生课不参与高利害评价,兼课教师课程执行的责任感不强;班主任工作量增加,教师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班主任把课程等同于日常德育过程,教学缺乏专业的设计.班主任在履行《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时应驱利避害,不断完善.如明确课程责任,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发挥班主任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资源智慧共享;学校建立支持机制,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进程陷入困境。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摆脱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现行思想品德课不久就会从小学生的课程表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我们所有的思想品德课一线教师是不是非要等到现行思想品德课被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取代之后再去研究它,实现与它的接轨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品德课教师意识到继续单纯地以说教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会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不断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生活情境入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对于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因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