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2.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3.
进士登科录是每科进士放榜后,由官府组织编写的用以记载登科者的名册。进士登科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号,即使同一时期的叫法也不同。如在唐代称其为“登科记”,宋代则称之为“小录、进士小录、同年小录、登科小录”等,明清时期的进士登科录又称“殿试录、御试录、廷试录、进士题名录”等。  相似文献   

4.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近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有《散原精舍诗》、《续集》、《别集》及《散原精舍文集》。陈三立光绪八年壬午(1882)中举后,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入京会试,中式,徐一士《谈陈三立》及陈隆恪(三立次子)等《散原精舍文集题识》均称:"是年未应殿试,已丑成进士。"但考诸陈三立丁亥(1887)《致许振祎书》,不难发现丙戌"未应殿试"之说有可疑之处。三立此札原件存江西南昌藏书家王咨臣先生处,《江西社会  相似文献   

5.
清末癸卯甲辰科会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的癸卯、甲辰科会试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尾声,在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根据档案文献资料等,草成此文,以期引起学人的注意。一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应进士之试。清代大抵沿用明制,会试在乡试的次年举行,以丑、未、辰、戌年为会试正科,乡试恩科翌年的会试,谓之会试恩科,庆典若适逢正科之年,则以正科为恩科,而正科或于先一年预行,或于下年补行,亦有恩正并科会试。自康熙五十二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进士科的第一名.我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有606人,但这些状元的殿试卷却由于朝代更迭、战火连绵、自然灾害等原因,均已佚失.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后认为,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故宫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殿试卷真迹.  相似文献   

7.
近年随着科举研究的兴盛,科举文献也越来越受重视,进士名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现存进士名录中包括大量的具有档案性质的单科名录,如各科的进士登科录、会试录、同年录等a。其中同年序齿录记载进士资料一般比较详细,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其作用主要是供联谊,故易代之后多不存。明代进士89科,各类同年录仅存30余种b,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之同年序齿录即不见传本,且此科进士之登科录、会试录亦皆未见传世。笔者在一部古籍的书衣夹层中发现了本科进士序齿录的部分残叶。本文通过对残叶进行缀合、剔重,将其内容全部整理录出,并略加考补,以期稍补此科进士材料缺失之憾c。本科进士344名,知名者有洪承畴、阮大铖、侯恂、黄尊素、瞿式耜、袁中道等d。此残叶当为万历刻本,内容分为目录和正文两部分。目录半叶12行,每行收录进士3人。正文半叶16行,半叶收录进士2人。目录、正文共残存约6500字。目录所收进士按地域排列,人名下小字双行注明别号及生年。目录尚存约半数,计169人。正文仅存38人(其中16人不见于残存目录),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姓名下依次为籍贯、生员类别、字、号、治经、行第、出生年月日、乡试、会试、廷试名次、观政衙门、初授官职、三代名讳及官职、母姓、祖父母及父母存亡情况、伯叔兄弟名及官职、妻姓、子侄名及官职。  相似文献   

8.
这密密匝匝的平房是干什么使的?它是明、清两代读书人在京参加会试的场所——贡院。现北京市档案局就在此地。在明清两朝为官,科举是正途,读书人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一系列考核,乡试中者称举人,可参加会试,会试中者称贡士,然后参加殿试。贡...  相似文献   

9.
“三甲”“屈居”“问鼎”和“染指”,是媒体报道体育比赛时常用的所谓“体育术语”.在阅读报刊和观看电视时,笔者发现这四个词语常被错误地运用.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代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 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三甲”包括的人相当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因此,是不能用“三甲”来指“前三名”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殿试卷。原件尺寸47.8×13.5cm,经折装。首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次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年三十一岁,系直隶河间府献县人,由原廪膳生应乾隆十二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十九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钰未仕故,祖天申未仕故,父容舒仕存。一、习《书经》。"第三页空白。第四页题:"第二甲第四名,拟七。"第五页始为正文。每页12行,每行22字。正文末尾  相似文献   

11.
<正>锦屏县平秋村是九寨"百里侗乡"的大寨子,龙姓是寨子里的第一大姓,亦是开寨始祖,在平秋发展是枝繁叶茂,家族人口最多,清康熙至嘉庆年间曾出"两文一武",成为九寨侗寨的一段历史佳话。龙朝榜,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道光十四年(1834),病故于黎平府,寿享七十有六。乾隆四十七年(1782)乡试科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会试科中贡士。清代科举,正式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会试前须取得  相似文献   

12.
唐代进士科考试中,凡出现"重试"的年份,计算及第进士人数应区别三种情况如果是对所有的及第进士进行重试,则重试录取的人数就是该年实际及第的人数;如果是对部分及第进士进行重试,则重试录取的人数加上未参加重试的及第进士人数就是该年实际及第的人数;而如果无法确知重试对象是全部及第进士还是部分及第进士,则该年的进士及第人数就很难遽定.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末班车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封建教育历史悠久。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考试共分10个阶段进行。前4个阶段为学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即秀才考试)、岁试。后6次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试、乡试(即举人考试)、举人复试、会试、复试、殿试(及格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者为状元)。在这一连串的考试之前,应考的书生要背诵多少书呢?据程曦在《中国历史轶闻》一书中统计,论  相似文献   

15.
在对明代进士进行考证的过程中,我们曾对明代科举文献作了细致而艰苦的整理。我们发现,相关文献对明代进士的记载存在这样的情况:各榜进士的总数多有确切的记载,且各种文献之间能够相互吻合,基本可信,即使小部分科次的记载出现不一致,只要对相关文献进行甄别和互证,我们仍能还其本来面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明洪武十八年乙丑榜进士的相关文献收录不全或存在错误,成为缺失人数最多的一榜。现在成为我们考证的难题。目前查阅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在北京的孔庙里,有198通(块的意思)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镌刻着五万多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自明永乐十三年乙未科起,至废除科举制度前的最后一科——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止,其间每科所取的全部进士,均有碑刻矗立于此。)北京孔庙大成殿属于人事制度范畴兼有教育制度性质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初创,至清末寿终正寝,前后历经1300余年。  相似文献   

17.
元代科考分乡试、会试、御试三级,乡、会试第二场有古赋一项,是汉人、南人的考试科目。仁宗延祐二年到顺帝至正十一年各科的会试赋题皆已确定,至正十四年会试赋题目前普遍认为是《铜柱赋》,而《铜柱赋》实乃至正十年湖广乡试赋题,《九章赋》才是至正十四年会试赋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考证《九章赋》的作者徐恢是至正十四年进士,而非泰定元年进士。  相似文献   

18.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科举考试中,名列殿试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258年间清朝共开科112次,取状元114名(顺治九年与顺治十二年的两科,满、汉分榜各取2名).其中仅山东就有21人,而清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则是山东聊城的傅以渐.……  相似文献   

20.
张鹤鸣(1551—1635),字元平,号凤皋,晚号飘然翁,颍州(今安徽阜阳)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通过会试,至二十年参加殿试成为进士。初授山东历城知县,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仕至兵部尚书。因误用辽东巡抚王化贞,导致明军在广宁溃败,于是辞官告归。天启六年二月,因魏忠贤荐,起用为南京工部尚书,十二月改为兵部尚书。后崇祯帝铲除阉党,张鹤鸣受到朝臣连续上章抨击,自求隐退,被诏加太子太保返乡。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部攻颍州,张鹤鸣组织抵抗,城陷被杀,年85岁。其家人六次受到封赠,而封赠诰敕原件在崇祯八年兵乱中焚毁。封赠诰敕的文本,多保存在其后人多次续修的《张氏族谱》(今存民国26年刻本)中,尚能构成比较完整的任职轨迹。这些诰敕文本,所载内容不仅与明代的封赠制度吻合,而且与(顺治)《颍州志》中的记载一致。兹按时间顺序依次辑录刊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