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草》之于鲁迅,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与其说它是文本,不如说这是一次穿越精神绝望的生命行动。《野草》存在着一个自成系统的精神世界,鲁迅最丰富、最复杂的精神奥秘都隐藏在其中。《影的告别》和《求乞者》正式启动了死亡的过程,带领读者走向深渊,直至《颓败线的颤动:》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强烈的生的召唤,作者走出绝望却又进入了新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4.
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文》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站在世界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8.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野草>中黑暗与虚无意识的深广度集中体现了鲁迅个体精神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分析<野草>虚无意识的来源.<野草>是鲁迅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只有在分析鲁迅前期的个体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野草>的精神实质.鲁迅的个体是以群体为内核的个体,在儒家范畴内.鲁迅与尼采的个体精神不同,因为鲁迅反对尼采的极端个人主义.鲁迅与俄罗斯精神本质上也不同.鲁迅延续了儒道的一些精神,没有根本上受佛教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真实之歌》和鲁迅《野草》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主观心境非常相似,所以冯雪峰《真实之歌》中有鲁迅《野草》的因子。《真实之歌》中的鲁迅《野草》因子主要表现在渴望光明和自由、怀念一切美好事物、寻找身外青春的真实心曲;解剖自己、咀嚼灵魂、战胜自己、升华灵魂的激烈搏斗;掷击空虚、反抗绝望、执着现实、韧性战斗的不屈精神;思考人生价值、领悟爱情真谛、正视历史血泪的大爱情怀。  相似文献   

14.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15.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7.
从散文诗《野草》出发,选取其中的六篇文章浅谈鲁迅在军阀混战时期内心不知前路何方,却于绝望中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鲁迅有明确的战斗目标,却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同时他不知道打倒黑暗后是否仍是黑暗,这让他对自己有一份怀疑。由于这样的情感,他的内心饱受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绝望相互纠缠的痛苦,但是他最终有一份超越,抛却希望和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所依靠地坚守可贵的战斗信念,独自反抗绝望,独自寻求前路,独自“向前去”。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先生个体精神进行释放、寄托的空间,同时也是他对人生进行重新思考的空间。《野草》之中所蕴含丰富意义把鲁迅先生精神世界的多元化以及复杂性进行了充分的、深刻的表现。目前文学界关于《野草》的解读,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倾向于现实生活的解读;另一个则是倾向于哲学理论方面的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可以说是真正对《野草》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解读,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野草》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对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现实"和"哲学"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影的告别》的形象方式中,提炼出鲁迅《野草》的“反顾的算式”这一独特笔法,并将这一笔法用于鲁迅的精神世界的分析中,指出《野草》时期鲁迅内心的独特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