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史料丛刊》第三辑,有一篇《周作人投敌的前前后后》,文章说单是1941年和1942年两年间,周作人以高级伪官的身份干过的重大罪恶活动就有七项之多,平均三个半月一次,不可谓不卖力。其中最血腥气的,是敌伪每次的“治安强化运动”,周作人都积极参加,多次亲身到“治安强化区”去进行“视察”。最丑恶可耻的,则有1942年5月,周作人以随员身份,跟随汪精卫到伪“满洲国”去庆祝伪“建国十周年”,并出席所谓“东亚教育大会”。还有1942年12月9日,周作人以所谓  相似文献   

2.
葛鑫 《文教资料》2000,(3):60-68
《文教资料》曾在1986年第4期、1987年第:期刊出了关于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史料,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团结报》《山西政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事实作了补充说明和辨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召开了研讨会,围绕着周作人出任伪职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已在各报刊和书籍中陆续披露,人们对于周作人的了解更趋于完整了。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在本期组发了《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等四篇资料。《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一文,是1987年任上海电影总公司导演室党支部书记的葛鑫同志写给《文教资料》原主编赵国璋同志的。文章对当时沈鹏年、杨克林两同志所发表的“关于周作人问题的调查记录”作了必要的情况介绍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问题”的争议起因和争论过程。 时隔十四年,当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和鲁迅二弟的周作人有了更多认识的今天,我有1又一次整理刊市周作人的资料,是希望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以推进对周作人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深入,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研究者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3.
唐东堰 《文教资料》2013,(36):10-11
《惟有孟母可作女范》、《新年题词》、《希腊神·英雄·人》是周作人发表的几篇重要文章,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未被当前周作人的作品集所收录.这些文章对于全面把握周作人的妇女解放思想、杂志办刊思想和希腊神话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史料的匮乏等原因,1940年代的周作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洼地.论文通过对周作人1940年代的两篇重要演讲佚文《华北教育一年来之回顾》《东亚文化一元论》的呈现与分析,力图辩证看待遭遇家国之变的周作人的复杂另面.同时探讨周作人在演说中所体现出的对他一再坚持的“儒家”的悖反.  相似文献   

5.
《竹林的故事》序/周作人//《语丝》1925年10片12日第48期。《桃园》跋/周作人//《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关于废名《桃园》之批评/拙亭//《开明》1929年4月10日第l卷第10号。《夫妇》篇附记/沈从文//《小说月报》1929年11月10日第20卷第11号。《枣》和《桥》的序/周作人//《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桥》(书评)/《现代》1932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评废名著桥/灌婴//《新月》1932年11月1日第4卷第5期。论冯文炳/沈从文//《沫…  相似文献   

6.
在实习前夕备课时,笔者发现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年版)第三章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中有一处引用错误的史料.这处史料是:  相似文献   

7.
1920年12月19日周作人应少年中国学会之邀讲演宗教问题,为学会讨论和决定宗教信仰问题提供资料和方法指导。这是他在学会的唯一一次宗教讲演,而《知堂回想录》则说成是第三次讲演。导致这种忆误的原因,主要是周作人当时混淆了少年学会与少年中国学会两个团体,以及日记“至第三次少年中国学会讲演”之误。  相似文献   

8.
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而言,朱金顺、陈子善曾先后著文补遗。笔者从朱自清日记、《朱自清年谱》等有关资料所提供的线索发现,失收的文字至少有26篇。本文钩沉史料,介绍了其中的三篇,即《出北平记》、《论导师制》和《普益图书馆记》。  相似文献   

9.
著名学者朱正从25岁写鲁迅传记起,至今已是第5次写鲁迅传记。新作《一个人的呐喊》引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纠正了一些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朱正分析大量资料之后推断出,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原因在于周作人妻子羽田信子癔病发作,周作人轻信妻子谗言所致。此外,朱正还认为,《伤逝》这篇小说实际上足哀悼兄弟恩情。1925年10月12日的《京报》副刊上,周作人发表了一篇短文《伤逝》,借了罗马诗人的一首诗和英国画家的一幅画,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北平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漫画家也纷纷拿起笔来,投入抗战救亡宣传。蔡若虹所作的这幅《全民抗战的巨浪》,就刊登在上海漫画家救亡协会创办的《救亡漫画》王日刊创刊号封面上。  相似文献   

11.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集外文的辑佚工作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经过众多研究者的“探幽发微,钩沉辑逸”(柯灵语),大量的周作人集外佚文已被发掘、整理和研究,但仍有遗漏。笔者新找到的《〈现代戏剧上的离婚问题〉附记》、《(穿靴子的猫〉附记》、《裹脚与包脚》以及周作人写给钟敬文的短信即是证明。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一束     
正冰心《春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被发现近日,中国"文坛祖母"冰心先生的重要代表作——《春水》诗集的完整手稿在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发现。《春水》是冰心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文学初期自由体小诗的里程碑式作品。《春水》手稿一直藏身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此次时隔95年浮出水面的契机,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于2016年第11期刊发了《1939年周作人日记》。其"10月5日"项记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日记》有许多关于李大钊的记录。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牺牲之前,周作人在日记中一共记录了45条与李大钊有关的内容,其中,1919年22条,1920年18条,1921年3条,1922年2条。1923-1927年无相关记录,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日记》中再次出现关于李大钊的记录。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李大钊与周作人的交往时间只维持了短短的4年,交往频次呈递减趋势,而且后两年交往次数更是断崖式下跌,以至最终断了往来。"五四"前后周作人与李大钊这段人生轨迹的短暂交集,可以用北大同事、新文化运动健将、新村运动的同志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5.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补充资料一、首先提出“费厄泼赖”的,不是林语堂,而是周作人。周作人在1925年11月23日《语丝》第五十四期上发表《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一文,其中写道:“……除了政党的政论之外,大家要说什么都是随意,唯一的条件是大胆与诚...  相似文献   

16.
中国介绍安徒生童话第一人周作人早在1908年,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儿童文学的启蒙家周作人,在《域外小说集》第2卷末刊出的“域外小说集以后译文”的目次中,就预告要翻译“丹麦安兑尔然”(今译安徒生)的作品。1912年,周作人作《童话略论》,其中就有介绍安徒生及其童话的文字。1913年,周作人发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这是我国第一篇介绍安徒生生平和创作的文论,有3000字,与世界同步介绍了安徒生,成为当时国人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创作的重要窗口。1917年,周作人又发表《安兑尔然》,介绍安徒生。针对译界存在的随意篡改安徒生童话的现象,周…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将礼鸿先生近作《〈金瓶梅词话〉语词札记》(载《文献》1991年第3期),笔者有几点管见,不揣浅陋,写出来向蒋先生和广大读者求教。1.屣《札记》(二十六)引《金瓶梅》第五十回三处用到“屣”字。蒋先生按:“屣字不见于字书,据上文,玳安尽力向书童口里吐了一口唾沫,则屣是唾沫。”今按:屣字不见于历代字书,当是元明时期所造的一个俗字,读作song(从字形  相似文献   

18.
1首都高等法院检察官起诉书 (1946年6月 17日) 被告周作人,男,年六十三岁,浙江绍兴人,住北平新街口八道湾十一号。 右开被告因民国三十五年度侦字第四六二号汉奸案件业经侦查终结,认为应行起诉,兹将犯罪事实及证据并所犯法条叙述如左: 犯罪事实 被告周作人,于中日战事发生前,曾历任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校教授有年。迨北平沦陷、伪临时政府组织成立,遂受汤道尔和之怂恿,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出任伪北京大学教授兼该伪校文学院院长,秉承敌伪意旨,聘用日人为教授。三十年一月,经升任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2期刊登了笔者的一篇短文——《关于〈藤野先生〉中的"讲义"》。该文谈了对人教版《藤野先生》一文中"这讲义也遗失在内"注释的修改意见,建议把原注释改为:"鲁迅迁居北平时曾在绍兴乡友家中寄存三箱书,1951年那本《解剖学笔记》从这三箱书中找到,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遗憾的是,由于成文时笔者对鲁迅的医学笔记的问题了解不够透彻,加之篇幅所限表述不充分,这个修改建议仍有瑕疵。在此,笔者加以补正。人教版将"这讲义"注释为"那本《解剖学笔记》"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先生在晚年的“文抄式”的散文创作是他独创的文学体式,对此人们的评价不一。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引文来源广泛,可见其读书之多。通过一个人所读之书可以窥见其人的治学甚至是为人。本文就是选择这样的角度,从周氏的“读书笔记”来看他写作时的心态。抗战爆发后,周作人一直没有离开北平,以至于后来的“附敌落水”,此段时间的周氏文章是研究他当时心态的极好资料。而在1940年的周氏文章相对集中的通过日人笔记谈到日本的文化,由此入手或许可以窥见周氏做出的“艰难的抉择”的深层心理吧。而其文中的日人笔记庶几可以看作是“个人书写”或是所谓“野史”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