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勇 《文化学刊》2014,(4):13-24
作为东方国家,日本是近代世界列强盛宴上的迟到者。因为迟到,所以贪婪;因为贪婪,所以盛宴的先到者一方面欢迎这个东方兄弟加盟,另一方面不愿看到这个迟到者破坏规则,恶性膨胀。甲午战争,是日本走进世界强国俱乐部的起点,日本赢得了入场券,但其过度贪婪,也让西方列强非常不安。所谓"三国干涉还辽",如果放到近代世界大国格局中进行讨论,便不难体会列强对日本的默许、纵容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2.
<正>纵观日本近代历史,教育在抵御西方列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压力,以及迅速推进国家近代化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日本教育在明治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日本国力的提升提供了动力。而另一方面,自明治时期起,近代日本学校教育开始将"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作为教育领域的主要纲领,各级学校成为明治政府对学龄少年儿童进行"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5):127-127
牛红菊在《山西师大学报》2012年S1期撰文指出,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命运开始更加紧密地和世界联系起来,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了更多的外国元素。伴随西方的"坚船利炮",外国的传教  相似文献   

4.
京都学派是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重要思想成果,其成立标志着日本近代哲学的开始。京都学派以佛教的"绝对无"或"空"作为自己学术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作为当代东亚思想的重要流派,京都学派积极介入日本政治现实,错误地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理论支持。其提出的"近代的超克"和"世界史的重新建构"问题,仍在当今的日本思想界延续。京都学派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时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二千多年佛教教义和教理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就空间向度来说,是跨越东西方的现代性之克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京都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仍然有其现实意义,不管是对于当今的日本,还是当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面对近代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这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迟到者。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踏上了发展的高速列车,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有识之士们越来越深刻地发现:文化上的觉醒是一个大国崛起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近代文化开始"觉醒",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本文对此过程进行全面梳理。鸦片战争时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有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开始重视西方的政治制度,此时社会科学类"西书"出版增多、西方思想观念大量传入、人们日常生活开始涌现"西式"风尚和习俗,中国文化走向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扩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青年》创刊、外国名哲应邀来华讲学、报刊开辟多元化译介等方式,西方思想被大量传入中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7.
近代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主要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以及外国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发展的重要动力,直接决定了译者翻译的选材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近代翻译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迅速崛起。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积极倡导"兴办实业",在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在巨额利润的诱导下,晋商也开始求新图变,走上了向近代企业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日本国志》的遭遇、海军军费被挪作他用为切入点,对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文化观念、国家制度建设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此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几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而中国仍处于前现代国家。所以,甲午战争时中国是"非现代国家",而日本已是"现代国家",中国惨败,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0.
寻梦在中国     
我从小就对日本的历史感兴趣,所以在日本时,我选择的专业是学习近代外交关系,从小就感觉到日本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一直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日本的历史始终都受中国历史的影响,所以我开始选择了学习第二外语——中。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教育史上,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近代社会对西方文化的逐步容纳。反映在教育领域,促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就表现为:外国翻译作品在白话、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等方面所具备的特点,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一方面,近代社会变革对国语(文)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即"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智德"等,而传统作品的文言词汇、句法、主题、写作技巧等无法准确表达近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另一方面,外国翻译作品的新词汇、新句法、先进思想、写作技巧等特点,使其能够满足近代社会对国语(文)学科的新要求。于是,外国翻译作品得以顺利入选国语(文)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正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歌谣》里写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永不相逢,直到地老与天荒。虽然东西在两端,两个巨人面对时,不论种族与疆界,不分东方与西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同个年代,又同在1616年去世,因为两人的存在,东方的遂昌与西方的斯特拉福德市从此相逢、结缘、交流,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13.
今日北大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一个新旧迭变的时代。许多志士仁人发现,遭遇列强侵凌的中国之崛起,在于开民智、废科举、兴学校。甲午战争以后,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近代新式学堂于是应运而生;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设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的北京大学,今天已经成为一所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传播的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是全球各种文明中唯一没有出现中断的、万年绵延的伟大文明的集中体现。直至清代中叶 以前,中国一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国民经济体和世界经济文化的几大中心之一,中国文化与古美索不达 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古犹太等文化并称古典文明之最。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军事侵 略和经济掠夺以及中国内部人口激增、政治动荡等原因,中国文化一度衰落。中国人民浴血奋斗,不仅 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改造为独立自主、初步繁荣的现代国家,并且和平崛起为世界经济的 重要中心之一,外国观察家称许为“重返全球第一国民经济体之旅”。 伴随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文化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复兴。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中国文化复兴 不仅依赖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公平、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也有赖于 中国建立基础深厚、高瞻远瞩的文化传播战略与巧妙得宜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历史学家依田憙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日近代化差异,认为中日前近代文化是两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在前近代就已形成,中日前近代文化虽同为封建文化,但是差异很大。传统文化性质不同,日本传统文化性质是文化摄取性,中国传统文化性质为文化发生性,日本比中国更易于接受西学。文化形态方面,"文化基本形态"不同,日本为"并存型",中国为"单一型";"摄取文化的形态"不同,日本为"全面摄取型",中国为"部分摄取型",日本文化形态比中国文化形态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前近代日本西学发展超过中国。教育形态不同,日本"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形态比中国"选拔、达到目的型"教育形态更有利于教育普及和能力提高。社会协作不同,日本"非亲族协作型"以"忠"或"义理"为伦理观念,中国"亲族协作型"以"孝"为伦理观念,日本社会协作比中国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日本前近代文化比中国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和思想启蒙,有利于近代化。  相似文献   

16.
洪博涵 《文化学刊》2008,(4):137-141
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近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所音乐教育社团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萧友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投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培育了大批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从萧友梅所创办的最早的几所音乐院校的概况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进步的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萧友梅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教育中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且也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认为,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构成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四个领域中,"食"最能抵制全球化的影响。在中国,情况尤为如此。在衣着、居住条件和出行工具方面,中西方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中国人也穿牛仔裤、T恤衫,也住公寓或别墅,出门有小汽车、高速铁路和飞机。但只有在"吃"这个领域,人们还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或许稍微有些现代化的变革,但毕竟与西方烹饪相比,仍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白乐桑认为,饮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联系紧密,西方人可以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探寻中国美食,也可因中国菜而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18.
位于杭州富阳九龙大道上的抱华楼,有着西方建筑的现代感,简洁的几何形体造型、拱形的连廊、金字塔式的天窗……但却透着浓郁的中国江南气质:天青色的外立面,小桥流水,楼里还蓄水养了几十尾金鱼。2013年6月13日,这栋"中国"的"现代"小楼迎来了一场"艺术的盛宴",中西文化在这里交汇,国内外友人在这里共聚—由波兰玛丽亚·居里夫人大学、中国艺术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上更是有割不断的渊源。两千多年来,日本一直仰慕和学习中国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可以说,中国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养分。而近代以来,日本果断脱亚入欧并走上侵略扩张之路,给"文化之母"中国和中国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种特殊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文化上的相似带来的亲近之感与国家间的恩怨造成的心理阴影,像是一对无法分离的矛盾体,始终困扰着中国人看待日本的心态。随着两国政治上的起起  相似文献   

20.
雷颐 《文化学刊》2014,(4):4-12
本文以《日本国志》的遭遇、海军军费被挪作他用为切入点,对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文化观念、国家制度建设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此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几个重要方面,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建构,而中国仍处于前现代国家。所以,甲午战争时中国是“非现代国家”,而日本已是“现代国家”,中国惨败,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