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  相似文献   

2.
水目年華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有中国南部最大的佛教塔林,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和久负盛名的宝华寺"戒堂",特别是佛门圣物肉身"舍利子",更有"一见结禅缘、一拜保安康"的佛家禅缘.  相似文献   

3.
楚怀王的名字,在《诅楚文》中叫"熊相",而在《史记》中叫做"熊槐"。郭沫若先生认为,"相"和"槐"分别是楚怀王的名和字。本文赞同此看法,并在梳理夏商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相"、"槐"二字出处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中《引书》一篇的字词考释和文句断读问题提出了八条补正意见,包括简十的"累足指,上摇之"当断读为"累足,指上,摇之";简一三等处的""应读为"俛";简一四的"穷视"当读为"弓视",又其中的"踵"字当改隶作"蹱",读为"踵";简一六的"臬栗"当改作"枭栗";简一八的"啮"当读为"胁";简二四的"虎引"当改作"柜引",读为"倨引";简二六"后挥肩上左右"一句中,"左右"后应补"挥之"二字,整句话也应断读为"后挥肩上,左右【挥之】"。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不远万里,来华传禅,从此,中国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但在中土形成了专门的系统,而且在其发展的后期演化成了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中国禅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曾成为禅门弟子最喜欢参的主要话头之一,达摩初至金陵与梁武帝的问答也在《碧岩录》中被列为第一则“颂古”而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折苇化舟、一叶渡江等更是成为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这一切都为达摩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略带神秘的面纱。 从有关历史记载中可见,达摩确实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人们在编造了许多有关达摩的…  相似文献   

6.
大理洱海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小的山——红山。山下有一座本主庙,当地人称为"老谷闷",庙里供奉着"老谷"一家,也就是本主神一家。本主庙临海而建,大殿正对着大门,大门门楼上建有一戏台,门外便是洱海,清澈蔚蓝的海水拍打着庙门前的石阶,让清净的庙宇越发显得寂静无比。平日里寂静的本主庙,到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就会热闹非凡,这一天  相似文献   

7.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8.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杨曾文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被称为五祖。他继道信之後以斩州的双峰山和冯茂山为传法中心,对达摩禅法有更大的发展,门下弟子分布全国各地,扩大了达摩禅法的传播范围。在弘忍去世之後,门下分成南北二宗,从而展开了中国禅宗史上最富有声色...  相似文献   

9.
正像藏区藏族人围着某座神山举行庄严虔诚的"转山"仪式一样,这些年来,我怀着一个心愿,那就是围着野猫山庄严虔诚地"转"一回。野猫山是祥云境内的高大山峰之一,彝名"则摩",白族则将其尊称为"力的摩",也就是"像父亲一样又高又大的山"。它主峰海拔2868米,磅礴高耸在祥云米甸、禾甸、东山三个乡镇与大姚县三岔河乡毗连处,雄视三州八县。主峰延伸出的一道道迤逦山  相似文献   

10.
正在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脚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中,有四处石刻均与一位名叫赵希衮的人有关,尤其是一方笔力遒劲的巨幅"止泓"石刻让人印象深刻。赵希衮在天柱山的四方石刻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是唐宋时期舒州之名山。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舒州升格为安庆府。舒州州治和继之的安庆府治都在今潜山市,因地利之便,景色奇美的天柱山成为  相似文献   

11.
神之人态     
铁栗 《大理文化》2010,(5):85-86
一般情况下,神在人的心目中无所不能。但这只能在有神论者的心目中成立,对于那些真正的无神论者,有关神的任何传说都只能是传说。信神的人心必善,如果信得深到一定程度,对神的祈求反倒减少。这是一个心灵的净化过程,信得深了就通"神道"了,祈求得太多会成为罪过。白族人信奉本主,每个村镇都建有本主庙,而且还有属于本主的节日。在此之前白族人并不把本主称作本主,都称某某老爷,称为本主的历史不会超过100年。本主  相似文献   

12.
剑川山水     
正水是剑川的灵魂,山是剑川的精神,山水毓秀的剑川是大理的文献名邦。剑湖、沙溪、玉津河、金龙河、海尾河、白石江、弥沙河、象图河……水把剑川滋养成了一朵朵美丽的"金花";石宝山、老君山、千狮山、金华山……山把剑川支撑成了一个个顶天立地的"阿鹏"。剑湖湿地剑川县坝子,海拔二千多米,是位于滇西北的高原水乡。车一进剑川坝子,我立刻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湖泊,漾在蓝天白云下,漾在青山怀抱  相似文献   

13.
刘芹 《华夏文化》2014,(3):57-58
正日本是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便接受中国的汉字、律令制度、科技工艺及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儒家孝文化已传入日本,但最初并未引起重视,反而一些本土的弃老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忠孝为立身之本"已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条,为何日本弃老之说流传如此广泛?儒家孝养观在传入之初为何不受重视?本文将从弃老传说出发,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一、弃老传说《楢山小调考》是日本近现代作家深泽七郎  相似文献   

14.
水目年华     
李雪 《大理文化》2013,(6):70-72
水目山景区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方向,是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登山远望,群峰秀色蜿蜒,下川坝百里纵横,尽收眼底,主峰山势嵯峨,古树参天。水目山开创于南诏龙兴四年(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因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锡杖涌泉"而得名,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依山建有九庵十八寺,现保存有水目寺、普贤寺、宝华寺等佛教禅院,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16.
品读九鼎山     
中原 《大理文化》2014,(8):85-86
正海拔3117米的九鼎山,就像一本故事书,翻开处处皆精彩。首先送入眼帘的便是"显赫"、"尊贵"的九鼎山"前言":九鼎山,又名"九鼎云峰",是祥云县的名山之一。位于祥云县城北10公里的象鼻、祥城镇交界处。据光绪《云南县志》载:"九峰突兀,望之簇如青莲",故名九顶山,又因九峰顶立,又有九顶山之称,依次排列的凤鸣、狮吼、揽霞、招鹤、峨嵋、侍仙、中秀、凌霄、飞云等称为九鼎云峰。山里的九  相似文献   

17.
名画闹"双胞",亦是常事;但最著名的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两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其中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20,(5)
正洛阳市新安县城西有一座烂柯山,山西面有一洞真观,也称"王樵洞"或"王乔洞",是豫西地区有名的道观。当地传说是西晋时樵夫王质砍柴遇二仙人下棋的地方,故山名烂柯山,此说明显为以讹传讹。"王乔洞"所指的王乔身份模糊不明,有太子晋王乔、叶令王乔、樵夫王质三种说法。本文依据观内遗存碑刻和前人研究成果,探析王乔身份,并对洞真观的渊源与演变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说金榜     
丰家骅 《寻根》2013,(3):17-20
旧时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称"金榜题名",或云"名登黄金龙虎榜";落第则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这个金榜,辞书上说"旧多指科举应试考中者的名单",或"科举考试中式之榜"。但这个名单(榜)为何叫  相似文献   

20.
正水目山是一个地名,因唐代开山祖普济庆光禅师用钖杖凿地,涌泉清莹而得名。水目山也是一个故事,因故事而成了滇西著名风景名胜区。水目山奇在形象,古人的赞叹至今依然动人:李元阳撰写的《水目寺诸祖缘起碑记》里就有精彩的赞叹:"对山遥睹,巍然弥勒跏趺;原野近瞻,宛尔宝莲千叶。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辅弼龙蟠虎踞,前列万峰,后靠玉枕。"让我们一起顺势游览,去探寻"水目"何在,一睹水目山"秋波",感悟水目山"柔情",领略水目山的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