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经济学考量。在马克思那里,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现从属于更加广大的政治规划,而在这个政治规划中,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可持续发展作为代际平等的伦理关系,社会主义作为人与人平等的伦理关系取得了一致的哲学基础,并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的文化。农耕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民族心理长期以来形成执中守正、天道和人道相合的审美积淀,追求人与环境、人与人审美的、诗意的合生态的存在。只有归于自然,合于自然,人的一切才能合乎规律和目的。出于对人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合互融的合一关系,中国诗歌将自然看作家园并纳入了审美和伦理范畴。  相似文献   

3.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制度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内涵。生态伦理制度建设,需要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生态经济激励制度;明确政府环境责任制度;完善人口增长适宜增长制度;落实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协调关系发展到一个紧张关系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思传统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强调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和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将女性主义与环境保护主义联系起来,探究父权制社会中男性主宰女性与人类主宰自然之间的关联.它提出,价值二元论与等级制是压迫机制相互纠结的基础,要真正解决性别歧视与环境危机问题就必须改变父权制文化的伦理价值观.生态女性主义用关怀伦理理论来建构一种新的环境伦理理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性、人对自然的尊重不仅应来自义务,人对自然应有情感回应,关注具体经验基础上的人对自然的关怀、保育和爱。  相似文献   

8.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伦理学则把道德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拓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站在世纪之交深刻思考人类的生存境遇,汲取传统伦理精华,丰富和完善地球家园意识,建立当代伦理的新观念,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为,这对于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重新审视那种仅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一种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溯源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伦理观和泛化于民间的生态伦理实践意识,将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确立环保伦理规范依据了下列事实背景,即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现代生态伦理学、建立人与环境的互利关系,多种保护手段互补、维持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等。当代环境伦理规范应有丰富、溶刻的内涵,要求人们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时必须明确,义务高于权利,享乐小于生存,自然大于生人,预防重于治理,未来属于子孙,无限源于有限、环境优于其他,要本在于自觉。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生态经济伦理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相结合的产物。重视生态经济伦理,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大疫情,引发了广大学者对疫情生态伦理问题的探讨。维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人与动物关系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从生态哲学而言,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动物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蕴含在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梯田经济、乡规民约及社会习俗中,不断调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这些生态伦理思想对哈尼梯田良性运转、生态旅游及环境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重视,生态伦理问题也被现实问题不断推进发展。提到生态伦理问题,就必须面对生态伦理中涉及到的三个维度:生态、科技与人。生态为科技所破坏,科技为人所利用,而人又必须以生态为依托而生存发展。应分别站在这三个角度来分析生态伦理中这三者的关系,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都具有规范伦理的特征,而规范伦理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全面指导人们的生态道德生活。美德伦理因其内在德性以及伦理崇高性可以化解规范伦理的不可公度性,重构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从这里出发,儒家普遍怀有一种热爱大自然的伦理情怀,即“仁民爱物”,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更为可贵的是,儒家一再主张在实践中对自然万物既要合理利用,又要有效地进行保护,如“取之有时”、“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等等。这些思想资源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的生态伦理实践观,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学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三大学科特征,其理论性、学科特性表现在它研究对象的拓展性、结构的系统性和内容的创新性三个方面。在价值问题上生态伦理学的创新性亦十分明显,它认为:人类并非唯一的价值主体;人类与万物都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自然界乃价值的源泉之一;自然界对人类的生态价值高于其经济资源价值;地球的经济资源价值是有限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