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咏琴女士在电视访问中说:“不再相信承诺了,比方大家说过如果将来我们赚到一层楼和一百万,我们就怎样怎样……但是,什么都会变的,太多事情会改变,不如不要再有承诺。”  相似文献   

2.
下面我谈“关系”这个词对小说的意义。当我们被问及小说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种回答。比方:  相似文献   

3.
变形与力气     
我们常说,判断事物要遵循生活的逻辑,比方从中餐没吃饱可以推导出晚餐会多吃。但文学常常是不按照生活的逻辑推进的,比方《愚公移山》的故事按生活的逻辑推理最大的可能是愚公挖着挖着就死了,然后子孙可能挖几天也可能挖几年最后不了了之,但《列子》就是要那么文艺,就是要那么任性,故事都快  相似文献   

4.
曾经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聋生和正常生一样要由河之东去河之西。正常孩子会在老师指导下凭借渡船、大桥或其他工具顺利地到达彼岸。而我们的聋生则要在老师的背负下艰难地游向彼岸。苦累尚不必说,一旦一个风浪打来,就会有溺水的危险,即使勉强过了河,那遇到下一条河又该怎么办?毕业以后怎么办?这的确是一个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比方。曾几何时,我们把教材当圣旨,以教参作航标,严格按课本的顺序、内容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与建议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5.
求年龄差     
丁丁比方方大1岁,宁宁比方方小3岁,丁丁比宁宁大几岁?这道题可以用假设的方法来解答。假设丁丁5岁,那么方方就是5-1=4(岁)。因为"宁宁比方方小3岁",所以宁宁4-3=1(岁)。因此,丁丁比宁宁大5-1=4(岁)。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入打过一个比方,说聋生和正常生一样要由河之东去河之西.正常孩子会在老师指导下凭借渡船、大桥或其他工具顺利地到达彼岸.而我们的聋生则要在老师的背负下艰难地游向彼岸.……  相似文献   

7.
在古文的词语教学中,我们试抓了推断词义的一些方法。以使学生初步掌握解词的规律,学会解词的本领,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一、紧扣上下文,因文定义。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常见的,但是,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个词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意义。比方“知”字,在“不学自知”中应为本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制作小型LED灯牌时,为控制多个LED的亮度,一般采用较为复杂且成本高的硬件电路的情况,本文采用基于单片机的PWM固定占空比和PWM变占空比方法控制LED亮度,该方法只需简单硬件,且易于实现,成本较低,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以控制多个LED的亮度,表明能有效降低小型LED电子灯牌的制作成本。  相似文献   

9.
李秀春 《新疆教育》2013,(14):154-155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本文中的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0.
DNA像一个软件 电脑黑客是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他们能将你电脑中的某些程序拆开,将一些程序塞进去,从而破坏你的电脑,偷走你的机密。 生物黑客你听说过吗?欢迎你来到生物黑客世界。DNA的中文名为脱氧核糖核酸,是由基因组成的。它像一个软件,可以向生物发出指令。比方对我们人类来说,DNA发出指令,我们人体自身就能控制吃饭睡觉等各种活动,让身体的各个功能保持正常,让我们在学海中遨游,在绿茵场上展现风采。简而言之,DNA控制我们的一切。  相似文献   

11.
让比喻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化学教学中,通俗而贴切的比喻,能有效地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产生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期盼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呼唤着教师职业方式的改变,更期待着学校新文化的生成。面对新课程,我们常问的一句话是:“老师,你准备好了吗?”我们是新课程的学习者,我们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我们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如果从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话,我们是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工业化时代教育的特色是“井文化”,那么新课程之前的教师是掘井者,即工业化时代的教师是掘井人。教师在不断地挖掘,井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荀子》中“譬(辟)”相关比方指称词及“譬(辟)之犹/若”“譬(辟)之是犹”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荀子》“学者之文”的特色。“譬(辟)称”丰富了汉语比方指称复合词的集合,“譬谕”奠定了“比方”义范畴重要指称词“譬喻”的构词基础。“譬(辟)之犹/若”句式引起两个或三个比方成分,延展了“譬(辟)”式比方句的句式内容,又通过重复“犹/若”将多个比方成分与“譬”关联;“譬(辟)之是犹”具有独创性,是“譬之犹”句式的强化形式,句法严密,堪称汉语“比方”义范畴“最完美格式”。《荀子》独特的“譬(辟)”式比方句式,兼顾说理的透彻与句法形式的完美。《荀子》“譬(辟)”的用法,从言谈理论及论说实践两方面推进了汉语“比方”义范畴的发展,提升了先秦论说文的修辞性与论辩性。  相似文献   

15.
姓名:歇后语,又名缩脚语。身份: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之一。身高:字数没有一定的限制。特点:与成语、谚语有区别。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恰似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类似于谜语的谜底。后半部分一般是歇一歇再讲出来的,有时是歇而不讲,留给别人去慢慢咀嚼体味。出身: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是喻事,是用实实在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类是用某种事物作比方,如:公鸡尾巴——翘得高,喜鹊的羽毛——黑白分明;一类是运用寓言、神话传说作比方,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孙悟空大闹天宫——慌…  相似文献   

16.
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生命活动”相关章节是重要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动态演示、幽默比方讲课、联系生活和临床知识增添趣味性、增加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中国教师》2011,(10):2-2
<正>"我们正处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娱乐化、轻松化、戏剧化,而青少年过多地沉浸在娱乐化的环境中,不仅对自身有害,还可能使我们民族由深刻变浅薄,影响国家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用一种本质与陈述对象不同又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称为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但这三者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比喻可以用来描绘形象、论证道理、抒发感情、说明事物等。  相似文献   

19.
今天要讲的“流星雨”有一个比方:我们的父母是恒星,我们回家,他们永远是在的;我们的朋友是行星,有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去,但是他们也是天空中的星;那么流星我把它看为哪一种人呢?  相似文献   

20.
1、不妨打个比方有一次,有人问英国的天文学家琼斯:‘我们地球有多大年龄了?’‘你们想。’琼斯回答说:‘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方是高加索的厄尔希鲁士山吧,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