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继和 《职教论坛》2004,(5X):33-34
有一种说法:“教师教得好与坏,学生说了算”。诚然,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参与评教,为自己的老师“打分”似也理所当然,并已成为不少院校的做法。但是,教学评估是否由学生说了算?怎样才能做到“说了算”?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完《订鬼》之后,同学们提问。学生甲:“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好,你提。”学生甲:“刚才老师说,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否定鬼的存在,文章围绕主要观点一层一层地写,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我认为这篇文章论据不足,论证不严密。”老师:“很好,你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向古代权威挑战,也向老师挑战。请详细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甲:“文章认为鬼是不存在的,人们所说的鬼,事实上是因  相似文献   

3.
笑话     
我说了算 老师:“优优,成绩单带回家让家长答字。” 优优:“让爸爸签还是让妈妈签呢?” 老师:“啰唆,你家谁说了算谁签。” 优优:“那我自己签吧,我家我说了算。”  相似文献   

4.
王佩佩 《现代语文》2008,(7):123-123
提起作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对于作文教学,教师普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由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决定的;2.作文需要老师来教,老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作文的一些所谓的“章法”,即应试作文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首尾呼应、中心突出等等。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些偏颇:  相似文献   

5.
贵刊第3期刊登了李清华老师的《“不能再走“还是“不肯再走”》一文。李老师的观点是要将原文的敌人“不能再走”改为“不肯再走”.以村托出红四团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笔者认为:还是原文中的“不能再走”为好。理由是。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够在公共场合即席发言”,“做到言之有物”。“进行辩论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有比较充分的理由”。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未来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中学语文老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学生的口头议论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温儒敏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也要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阅读课中要获取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就应该学会“品鉴文心”。所谓“文心”,按照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的解释,即为“为文之用心”。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丰富多样,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地发展。我们的老师有时也很感慨:“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做好的班主任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意识越来越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人格,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说了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相似文献   

9.
《山东教育》小学刊2007年7、8期合刊”新论语”栏目刊登了昌邑市石埠镇西金小学李言起老师的文章《英把日记当作业》。李老师提出三点理由:一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二是逼迫学生编谎造假;三是时提高写作水平作用不大,笔者读后认为李老师对日记的认识有些偏颇,其观点大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有人曾就目前师生关系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调查发现,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老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昵?同样在调查中发现,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现在课堂总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精彩时,老师总是面带笑容地“一声令下”:“鼓励他一下!”或“表扬他一下!”随即便是学生有节奏地3次拍掌,并伸出大拇指:“棒、棒、你真棒!”老师的这种做法无可非议是为了鼓励学生,让他们学会欣赏别人。但这精彩由谁说了算?是老师。有没有顾及其他同学的思维呢?也许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回答或是更精彩的妙语,可被我们的老师这一声令下给止住了,他们就认为那位同学的回答很好,自己的没有他好。无形中封死了其他同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其一,“反客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做笔记。长期如此,不但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连老师也会觉得疲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反客为主”,让学生走上讲台,在讲授过程中得到学习和锻炼。课前,老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定“主讲人”.并指导其备课,其中包括讨论方案、设计思路、整理操作步骤等。课堂上,老师应放下“师道尊严”,走下讲台,以学习者、服务者的身份耐心听取学生观点,积极参与讨论。当然老师也不能做“甩手掌柜”,  相似文献   

13.
赵建进 《甘肃教育》2007,(7S):17-17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现象一直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包揽了“学”。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倍功半。这正是“教师中心论”的表现。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性,比如教师一厢情愿,滔滔不绝地讲授,不许学生在课堂上说话,要求学生腰板挺直、注视黑板,  相似文献   

14.
胡惠珍 《语文天地》2009,(12):35-3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还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却常遭遇尴尬,一方面,教师每日忙于备课、上课和作业辅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学生推脱的理由一大堆:“老师.我家有许多书可看”;“老师,我不知道买什么书好”:“老师,我忘了看”。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屈指可数。如何让课外阅读卓有成效呢?笔者认为.可以在班级成立若干阅读兴趣小组.教师通过对小组的指导来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的运作要坚持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批评了一位犯错的学生之后,掏出口袋里的一块糖果,亲切地告诉学生:“孩子.虽然你犯了错,但是老师依然喜欢你,这块糖果就算我送你的礼物吧!”教师走后,孩子拿着糖果在班里炫耀着:“我就知道老师不能把我怎么样。看,老师还奖励了我一块糖果呢!”班里的其他学生很是不平:“犯了错的反而会得到老师的糖果,这是什么理由?”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批评了一位犯错的学生之后,掏出口袋里的一块糖果,亲切地告诉学生:“孩子.虽然你犯了错,但是老师依然喜欢你,这块糖果就算我送你的礼物吧!”教师走后,孩子拿着糖果在班里炫耀着:“我就知道老师不能把我怎么样。看,老师还奖励了我一块糖果呢!”班里的其他学生很是不平:“犯了错的反而会得到老师的糖果,这是什么理由?”  相似文献   

17.
用实验说话     
我是物理老师,物理课注重实验,是不是真理要由实验结果说了算。我也是班主任,说的好多道理学生根本就不听,甚至他们的“歪理邪说”比我的说教更受大家的追捧,怎么办?那就用做实验的方法,让实验结果告诉他们该听谁的。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实践中究竟如何操作,人们大多感到茫然无绪。几年来,我开动脑筋,想尽千方百计,积极为学生开辟创造的天地,收获颇丰。一、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给学生创造以良好的心态准备过去的教学也好,现在的教学也罢,大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威风凛凛地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金口玉言,学生洗耳恭听,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四堵墙里边我说了算”,一切由老师拍板定案,“翻案”的时候很少。学生听明白就明白,听不明白就记住呗,学生服气就服气,不服气就忍气吞声吧,“谁叫人家是老师呢”!…  相似文献   

19.
《今日教育》2011年第11期卷首刊登了于德明老师的文章《教育,岂可杀鸡做猴》,于老师在文中例举了教师“杀鸡儆猴”的一些现象,然后对这种“省事省力又省心”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杀鸡儆猴”“其实就是在借教育之名.行伤害全体学生之实”,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和自尊。读罢此文.笔者觉得其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2009年第11期刊发了谭志永《正视个体差异尊重不同见解——〈李杜诗五首〉课堂教学片段》,在第二个“片段”中,谭老师的学生认为,《客至》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是互文”.理由是“此二语不是引起下文。而是承上启下.前一句承首联.后一句启颈联”;对这种“一分为二”的“切分”.谭老师予以充分肯定。对此.笔者颇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