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宋太湖流域市镇的人口规模与居民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宋时期,太湖流域市镇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中镇级中心地大致可分为上千户至数千户、数百户、百余户三个等级;草市大致可分为千户以上、数百户至百余户、数十户、几户至十几户四个等级。市镇居民的社会结构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包括了工商业人员、佣工和苦力、官僚贵族和士人、地主和农民、军事人员、技艺之人、宗教人员、无业游民等,由此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等级,从中呈现出类似州县城市的社会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涨,州县城市的兴盛,人口的增加,从北宋中期起,各种市镇在太湖流城广泛兴起,并呈快速发展之势。到南宋时期,不仅形成了颇为密集的市镇网络,而且市镇的工商业普遍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市镇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市镇的广泛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太湖流域农村市场的成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引发了农村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的市镇在经济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从中表现出多种发展趋向。就市镇商业而言,北宋时总体水平尚相当有限,南宋时逐渐走向繁荣,发展形态也趋于成熟。就市镇手工业而言,行业种类繁多,专业化特点日趋明显,经营方式方主要有个体生产和作坊生产两种。就市镇的市场形态而言,由草市和镇构成了农村初级市场和中心市场两级市场体系,进而与城市市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年代制定并沿用至今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已不适应当今的国情,因而要调整现行市镇规模级别标准。为了适应目前我国国情,有利于国家行政管理,在此提出新的市镇规模级别标准。因此,可考虑将全国市镇规模划分为8个等级(即城市规模划分为5个等级和镇规模划分为3个等级),并与其相应的行政级别挂钩。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以天津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贫困人口的典型社会支持网规模较小,网络趋同性高,异质性低.在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中,亲属关系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近亲居于绝对的主要地位,网络关系强度较高.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支持网的现状不仅与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的普遍因素,而且与城市贫困人口的一些独特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稠密性是超大规模城市空间样态的形象化表达,刻画了城市要素的规模、分布、密度及其可认知和可治理程度。城市稠密的社会事实使管理者需要在单位面积上处理更多的信息和事务,带来了更大的治理负荷。提升城市治理的穿透力是破解超大城市规模难题的根本途经,有效提高了城市信息的精确度、社会事实的可视化程度和城市管理的清晰化程度。穿透力的核心是信息的问题,关键是整理、计算和分析社会事实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管理者更有效地收集信息、简化信息、传递信息和计算信息,提高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的清晰性,为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提供更加清晰可见的社会图景,也使治理过程具有更高的透明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治理的穿透力,是应对超大规模城市复杂性、不确定、不可知性以及不可治理性等难题的有效手段,也是顺应和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光 《华章》2013,(25)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规模与日俱增,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大规模无序流动也造成了城市内部严重的结构性紧张。农民工进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新的社会关系网建构中又遭受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存在一种排斥性壁垒,再加之空间隔离,使得整个过程阻碍重重。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思考流动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过程中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思考社会关系网络排斥得以形成的内在动力和运作逻辑,思考社会关系网络的封闭性、异质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在一些云南的盐矿产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的工商业市镇。在这些市镇的形成过程中.大规模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大批前来从事采矿的外省移民的涌入是其成因的两大主导因素。这些因素不但影响此类市镇的布局和发展规模,而且影响到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特大城市有着强大的吸纳能力,人口的集聚使得特大城市规模愈发庞大,社会风险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特大城市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势在必行。社会治理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格局和治理机制上进行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其为区域社会服务的水平。影响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的数量、结构、规模和建设的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基地和机构的建设。要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就要按照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和要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扩展社会服务领域;面向区域社会经济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层次和质量:加强基地、实体和服务队伍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的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以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规模和程度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主要由以下社会成员构成:贫困农民、城市下岗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时代的目标,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大学将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学习型社会基础的中小城市,其中的高校图书馆,可以说是当地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文献信息中心,向当地社会开放不仅切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其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亚文化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处于城市主流社会的边缘,陷于社会排斥的困境,其结果形成了一个规模日益扩大、脆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新的弱势群体,直接威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北京大学平民学校的探索,思考继续教育培训在缓解社会排斥、消除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边缘特征、提供公平性补偿中的运作方式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陈云 《文教资料》2006,(12):60-61
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城市化、现代化、地区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和心理差异的影响,其内部社会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族群整合和城市社会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正确认识城市少数民族分化和整合的关系,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对现代城市社会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市作为现代工业革命的核心,直到20世纪初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现代社会结果出现了错动,新社会出现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这种改变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晚清城市社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新社会的力量在逐渐形成,在新城市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近现代知识分子、工人、民族资本主义者开始大量出现,并且迅速走上国家的政治舞台,近代城市社会的阶层变迁为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作为社会“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中心,^[1][P56]它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大标志。纵观中国城市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宋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城市在诸如规模、布局、功能、管理、风貌、性质、市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迥然不同于此前的变化,近代化的城市雏形开始出现,这一点广为学界所认可。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社区体育发展与高校就业现状,对北京及郑州等城市社区调查访问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城市社区吸纳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具有可行性,但需求量不大.因此,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根据社会需求现状培养学生能力,在招生规模上要适度从紧,并根据社会发展情况调整招生人数.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市民化涉及社会结构的构成模式转变,有效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庞大的农民进城务工队伍出现,农民工问题成为新的难点问题.因群体规模庞大、素质参差不齐、就业行业复杂等因素,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合将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从社会融入的视角分析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合住房问题的制约因素和困境,进而探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以及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补习教育的地域延展及其社会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补习教育主要有非正式组织的家教和机构化的校外培训两种形式。它在全球迅速蔓延,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从城市到乡村,都可以看到课外补习现象。它的规模存在地区间的差异,凸显了社会不平等状况。它具有社会复制和社会分层两大负面效应,是维护和加剧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具体通道。虽然各国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态度和政策响应各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发展已不可阻挡,理应得到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空前的巨变,一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世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空前的工业化和非农产业化;三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空前的市场化;四是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规模空前的流动社会;五是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规模空前的消费社会;六是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开放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