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引导学生学习、品味祖国的语言文字,领会词句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意图。《飞夺泸定桥》一文的作者用词颇具匠心。如:课文一开头写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挺进”一词,表明红军战士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退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勇往直前;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之情。写敌人的行动,作者则用了“行进”,即“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用这个…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通过对本学期社会学科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的初步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红军夺取泸定桥这一事件发生在长征途中。上述说法,很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红军长征是为了抗日,使学生对学过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从历史教科书中可以知道,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左”倾路线统治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的,是一次战略大转移。虽…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2002年12月第1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一课,课文开头是这样的:“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教学之余,我思考这个句子,认为这种说法欠妥。现述陋见,以向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5.
问:红军是怎样渡过大渡河的?答:1935年5月下旬,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战胜敌人和天险,从安顺场和泸定桥两处渡过敌人把守严密的大渡河,对红军的胜利前进具有很大意义.大渡河和金沙江同为长江上游,这年5月1日到9日,中央红军渡过了金沙江,经会理、德昌、泸沽、冕宁直扑大渡河,准备从安顺场渡河.蒋介石妄图凭借天险在大渡河边消灭红军.他命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率伪中央军尾追红军;任四川军阀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倾全部兵力增防雅安、荥经、芦山、宝兴各县;急调刘湘的一个旅驻守富林和大树堡;又派刘文辉的二十四军扼守安顺  相似文献   

6.
一篇文章的结尾既不草率收兵,又不画蛇添足,能给读者以水到渠成之感。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不少范文的结尾很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事情了结,自然收尾。有些记事的文章,叙事完毕,其尾自收。例如“: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飞夺泸定桥》  相似文献   

7.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结尾的方法,并非是不可捉摸的。下面几种结尾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同学借鉴。一、概括全文。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二、交代结果。如课文《飞夺泸定桥》的结尾:“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三、写出感受。如课文《马》,作者在记叙了他和弟弟一起赶着一匹拉着重载的马,在雨夜泥泞中赶夜路的经过后,在结尾时写道:“我…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研究课中,一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别开生面地把板书的词语与示意图巧妙地配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设计巧就巧在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抢时间,攻天险,是全文的重点,抢时间突出一个"飞"字,攻天险突出一个"夺"字.红军北上抗日向大渡河挺进,为什么必须夺取泸定桥?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示意图化难为易,把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以及泸定桥为什么是北上抗日的必经之道都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图文结合,达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潮。12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会后,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种斗争的一个重大步骤,是在1936年初,我党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组织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于2月17日发布《东征宣言》,宣布红军“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20日红军突破天险黄河,开  相似文献   

10.
一、自然式。例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结尾一般用于叙事,自然收尾,结局明确。二、总结式。既概括前文的内容,又揭示文章的中心。例如《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三,照应式。这类文章的结尾同前文互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和谐统一。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照应文章的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编排的特点(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土为了北上抗日,不怕困难飞夺沪定桥的感人事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全文分三大部分。1-3节讲了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赶在敌人前面夺下沪定桥248书讲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飞夺沪定桥的经过;第9节讲了红军夺取沪定桥后,奔赴抗日前线。其中红军如何飞夺沪定桥是重点内容。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学习掌握“沪、湍、妄、溃”等7个生字;2.品味“天险、关键”等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12.
白文祯 《山东教育》2005,(10):24-25
《飞夺泸定桥》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北上抗日途中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壮举,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学生能正确理解“飞”“夺”二字的含义,感悟红军战士的英勇气概是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运用对比的方法,读议结合,层层突破。  相似文献   

13.
<正> 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七律《长征》诗中写出“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烩炙人口的名句后,对发生在1935年5月底,抗日红军抢渡天堑——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革命历史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妇幼皆知。 据笔者记忆所及,这一则史实曾一再见于报端,内容虽然大同小异,但标题却有三种不同: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写文章也是这样,好的文章结尾,不但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而且耐人寻味,打动读者,给读者留下“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现以小学课本为例,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式。一、自然式例如《飞夺泸定桥》:“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样的结尾一般用于叙事,自然收束,结局明确。二、总结式这要求在结尾处对全文进行简洁的概括和总结,收束全篇,揭示文章中心。如《养花》一课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日。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实行了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强渡乌江天险,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以后,红军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直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孜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红军战士在长征中遇到了千难万险,其中最艰难的要算翻越大雪山了。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继续北上,来到了海拨四千多米的大雪山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讲授红军的战略转移时 ,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 ,红军长征的路线应是先夺桥 ,后过河 ,而教材的表述却是“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红军既已过河 ,还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我首先肯定了该同学的质疑精神 ,然后对他说教材的表述没有错 ,为什么呢?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攻占安顺场渡口后 ,由于船的最大容量可坐40人 ,往返一次要一个多小时 ,按这种渡法 ,全军过河需一个多月 ,这是敌情所不允许的。当时架设浮桥作了几次探索 ,都失败了。……经过研究决定 :“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 ,循…  相似文献   

17.
大渡河穿行在横断山脉中,落差极大,流速极快,最快的时候达到每秒7米,据说鹅毛飘下去,都会沉底。从泸定到汉源县的葫芦源,140公里的河道上只有安顺场一个渡口,70年前,红军就是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我们在渡口边见到两只木船一“红军船”,1935年5月,红军17个勇士就是靠这样的船成功强渡大渡河。河边有一幢3层楼的雕楼,当年刘伯承等就是在这里指挥渡河,河对岸是敌人的工事。清朝未年,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曾被困安顺场,蒋介石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但红军17个勇士强渡大渡河,率先夺下桥头堡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渡河,从而打破了蒋介石的妄…  相似文献   

18.
一、从课题入门就是抓住课文的题目,从中演绎与揭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其主要内容找出概括段意的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记叙红四团与敌人争时间,抢速度,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课题直接点明了这个内容。分析段意时,可从课题中“飞夺”二字入手。提问:“飞”指什么?课文哪些内容写红四团“飞”?哪些内容写“夺”,“夺”指什么?原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分析课题,引导学生先找出中心段,再找出其余的次要段,很快可以概括出:1.红四团向大渡河挺进要夺取泸定桥;2.红四团飞速前进,抢在敌人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3.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4.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二、从各自然段的中心句入门有的课文,脉络清晰,有一个中心句,抓住各自然段的中心句,然后再综合概括,就可以概括出各段的段意。  相似文献   

19.
黄军 《黑龙江教育》2000,(11):44-44
历史教师小黄给女友的情书这样写道:“亲爱的,为了与你会师,我从江西瑞金出发.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什么时候,我才能胜利地到达陕北的吴起镇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一二·九运动,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大著名历史事件,两者的表现形式和发生的地区虽不同并相距遥远,但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了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说明一二·九学生运动与红军北上抗日两件事的结合,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抗战的发动,帮助了中华民族,增进了全民族的利益。”那末,这两大历史事件究竟有些什么历史联系呢?它们又是怎样结合的?其影响和意义如何?本文拟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