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充满感染力的美读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美读时,阅读者往往可以和诗人一起翱翔在诗歌的广袤天地中。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默读,美读,朗读,学生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去见诗人见过的世界,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思想,通过美读,学生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部分占有一定的数量,有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中生僻字繁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时读不懂,难以理解,就会产生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对诗歌  相似文献   

2.
佟娟 《语文天地》2015,(7):61-62
"诗词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诗人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谢冕《论诗》)诗歌词曲的寥寥数语,简约而不简单,语言的不连贯性、跳跃性,给读者更多想象的思维空间,能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艺术效果。正是想象思维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读诗,容易停留在字面上,这与各种考试的"诗歌欣赏命题"有关,强调中规中矩。我们提倡"遐想",把诗读活。善于把诗读"活"的学生,写文章往往有灵气。这里所说的"遐想",首先是对诗人艺术想象的"还原",即自己也当一回"诗人",设身处地驰荡一下神思。这还不够,还应当有读者自己的想象,就是说,要凭借诗人所提供的"情""境",结合读者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再做一番心灵的远游,放纵一下情思,在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展翅  相似文献   

4.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首流传甚广,简短可爱的诗歌:一首意象古典,意境凄美幽怨的诗歌:一首一发表,“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的诗歌。《错误》可以浅读可以深读,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赏析。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说是“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的散文典范,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部近乎完美。香港散文家董桥曾说:“散文,我认为单单美丽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也就是说散文如果没有深远的思想内容,光有高华的艺术特色.就如皇帝华美的新装失去物质的依托一样毫无意义。所以《荷塘月色》最吸引笔者的地方就是它所体现出的“哲学之天地”,正如王岳川教授曾在《文本纲读的解释学视域》一文中所写的:“经典性的文艺作品往往体现出一种与世界人生相契合的深层意蕴”那样。那么《荷塘月色》的“哲学之天地”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就是作者所梦想的一个有别于现实的和谐的理想世界。那么,作者所梦想的这样一种和谐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6.
邱易东以他诗作开阔宏大的审美意象和不凡的气势显现了他少年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在当代少年诗歌的创作中探索着一条新的路子。本以邱易东的诗集《中国的少男少女》为例,论述了邱易东少年诗的特点,并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提出诗人应怎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探索中,用更易为广大少年儿童接受的诗的艺术美去提升少年读的学接受和学鉴赏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鹗《铁云诗存》诗歌艺术世界丰富多彩,其诗兴之所至,任情而发;体物写心,比兴优美;俗中见雅,清新俊逸;善于化用,勇于创新,颇含唐诗的丰神情韵。刘鹗堪称是才情兼美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8.
意象即文学作品中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客观外物,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的创造力、想象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欣赏诗人创造的意境,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透过意象的外在而去寻找作者所寄寓其中的内质,这样也许就能较好地深入诗歌与作者之中,较高水平地鉴赏到诗歌的真魂.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是一个教学难点,以下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诗歌欣赏能力谈几点体会。真正的诗歌欣赏入门,首先应当是对于诗篇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诗歌创作时代的了解。让学生从诗人写诗的环境、时代的氛围中去感受、去理解诗。如戴望舒的《肖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是诗人1944年写的。1942年诗人被日军所捕,此时的诗人,身心交瘁,极思奋起,但又无以宣泄。退肖红基,是他此时心中积郁的表达。如果再进而让学生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1…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的开卷《致同学》一文中就说到“打开这本教科书,你会发现这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对诗歌的鉴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诗歌个别字词的赏析,而更应该把触角伸向更为深远宽广的审美世界中去,把我们的学生引向诗歌所营造的美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1.
谈起南朝诗人鲍照,后人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乐府诗歌,乐府诗歌中评的最多的是“俊逸”的风格。阐述诗歌风格,往往都着眼于词语的文质、艺术技巧的良莠。至于乐府诗歌的节奏,很少有人论及。笔者认为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气质的外化,也是鲍照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一探。萧子显在《南齐书&;#183;文学传论》中说,鲍照的诗歌“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最早概括揭示了鲍照诗歌节奏的抑扬顿挫、铿锵激越之特征:“发唱惊挺”,是指诗歌发端突兀而起,扣人心弦,起始的气势恢宏与后面部分的相对平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强有力的入笔,大致源自以下两方面:第一、鲍照首创“君不见”’三字组合,并置于句首。反问句起  相似文献   

12.
王灿 《语文知识》2013,(3):92-93
朱湘是现代诗歌史上对格律诗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创造了像《采莲曲》这样富有古典情韵的诗篇,在诗歌中构筑了纯美的世界。但他生不逢时,现实的诸多焦虑使纯美的世界终成为虚无的乌托邦世界,内心的苦楚与焦虑难以释放,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3.
一、看标题看人先看头,赏析诗词先赏题。读一首诗,第一就是读好诗题。因为诗题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  相似文献   

14.
温松峰 《双语学习》2007,(8M):138-138,140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她不凡的人生观,在她看来“死亡是一门艺术”,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认为死亡即是永恒和再生。本文借她的一篇诗作《雪莉角》来分析她对死亡的看法,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精神可以长存,惟有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5.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把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美。一、感受其整体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新教材选了《面》这首抒情短诗,是很有眼光的。通过它,读可以一窥海子抒情诗的持质及其诗学理想、笔想就第三代诗人的诗学追求尝试解析这首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王飞 《现代语文》2006,(7):56-56
诗歌是诗人智慧树上结出的花朵,是诗人心中喷出的最精粹的声音。《毛诗序》:“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朱自清《诗言志辨》也说:“诗,持也,持其性情。”无论言志或缘情,二皆出于心,发自于音。好诗维系在灵魂,于生命深处最为感人。笔细心赏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思绪纷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钟群娟 《河北教育》2007,(10):16-17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化”上: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20.
诗歌以创作真切感人的意境为目标,因为意境是衡量诗歌优劣的重要标准。意境又是情景的交融,形神的结合,是一幅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能引起读的想像和联想。一首诗固然能构成完美的意境,一两句高度典型化的诗句,也能创造出深邃的意境。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一首诗也好,一两句诗也罢,其意埸的深浅往往取决于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国古代的诗人在遣词炼字上,尤其是在动词的锤炼上特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