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从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的角度对普洱茶之“普洱”二字作了考证研究,提出了四个论点,即一,“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音根是濮人族群的佤语。二,“普”是“扑”、“蒲”、“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三,“普荼”即是“濮茶”。四,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作者的结论是:“普洱”一词实际上是一个佤语布朗族名称,是一个种植交易集散“濮茶”的地名,是一个“普洱茶文化区”特殊地域和出产茶叶的茶名,“普”即是“濮”,“普茶”即是“濮荼”。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语文课堂是真正的“讲堂”,教师是真正的“讲师”。一上课,老师便拼命向学生“灌”知识,或娓娓而谈,或绘声绘色,或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直讲得口干舌燥,一堂课下来,觉得痛快淋漓、问心无愧。可课堂效果如何?学生习惯丁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众,被动地接纳着老师硬“填”给他们的东西,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慢慢地丧失了“说”的欲望,久而久之,思想停滞、反应迟钝、表情呆板,以致课堂上死水一潭,激不起半点波澜……难免出现讲台上老师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而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的尴尬局面。如何改这种被动局面,这是需要我们每个教师都来探讨的问题,也是语文课改的使命。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变“讲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拐杖,对于盲人或腿有残疾的患者来说是不可或缺之物。但是作为正常人也要拄着这样一副拐杖,就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了。然而,我们教师队伍中却不乏其人。教师用的“拐杖”分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别人现成的教案、教参之类的东西。无形的,就是有形背后透露出来的惰性、依赖性和盲从性。初上讲台,难免会拄着“拐杖”走一段路。但有些工作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师仍然对“拐杖”情有独钟,甚至奉为至宝,这就可怕了,也是可悲的。拄着“拐杖”注定了是残疾者的形象,几十年,那不就等于终身残疾了?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血缘作为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作用十分强大,祖先崇拜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祭祀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形成后的父权与君权交叉重叠的渊薮,于是事父与事君的“孝”、“忠”准则就成为了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内容,并对后继的中国社会以强势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大好形势,教育方面带有战略意义的改革举措。从我国多年的教育实践来说,教育“转轨”作为高层次的宏观决策,是有洞察力和必要性的。客观地、慎重地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适当的热血沸腾与忧患深思还是需要的。在这新旧交替时期,如何来搞?一方面国家教委明文规定要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进行了分析论证。从长远利益考虑是利莫大也。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也是够强的,此已形成共识。教育界同仁也一致赞同,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谭虎 《江西教育》2002,(17):11-11
在我国,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同列,尊师重教的传统源远流长。五千年中华文明,铸就了“师道尊严”这熠熠生辉的四个大字。余生也晚,待到成为师范大学一名学子亦即未来教师的时候,“师道尊严”已被大张挞伐。教师的称号与“臭老九”、“封资修”划了等号,斯文扫地的现象举目皆是。教师似乎成为罪恶的渊薮,个个都是“假道学”、“伪君子”、“两面派”、“教唆犯”;而起而口诛笔伐的,竟大都是老师的学生。自幼在乡间形成的对教师的崇拜之情被猛然轰毁,心头百般不解,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直至拨乱反正,教师才洗清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7.
"杨"和"柳"     
我的名字叫杨柳,只要知道这个名字的人,都觉得很有意思。不是吗?许多诗句中都有我的名字呢。可是,正因为这样,我名字中的“杨”和“柳”却闹起别扭来了。杨是一个骄傲、瞧不起别人的人,而柳则是个谦虚、不爱说话的人。这天,杨对柳说:“主人的名字常被人夸,这难道不是全靠我的功劳?你看,我是姓,你是名,你不过就是一个木偶,只是我的陪衬罢喽!”杨一边骄傲地说着,一边斜着眼看着柳。可柳却站在那儿,没有出声。杨见挑畔不成,便怀恨在心,总是跟柳对着干。唉,手心手背都是肉,叫我也拿他们没办法呀!终于,那天早晨我从甜梦中…  相似文献   

8.
试辨"情绪"与"情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感于感情研究领域概念术语的混乱,本作提出了一种尝试性的解决办法,认为“情绪”适宜于指称感情活动中先天的,生理的、形式的方面,“情感”则宜于指谓后天的,含有观念内容的、具体的感情活动;情绪作为生理反应,是中性的,情感起于评价活动,故具有价值属性;中外历史上人们力图认识的一般是情绪,而予以褒贬评价的别多是情感。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0.
说到考试,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从隋王朝创立科举制起一直到现在,考试从未停止过,可谓是源远流长。传统考试一向是以“冷漠”、“无情”、“孤独”的氛围令人生畏。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此考试多如牛毛。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一步步深入人心,传统考试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