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谷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以其忠实原作、译语地道而广受赞誉。他在翻译《苔丝》等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作品时采用了四字格、方言对译和直译加注释等策略,其译本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和学者们的好评。本文拟以《苔丝》为例,从张谷若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究张谷若的翻译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界的一代宗师,张谷若先生不仅对待翻译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对另一种文化与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因此,其译文堪与原作比肩,体现了认真作翻译、用心搞研究的译家精神;以其翻译的《无名的裘德》为例,从张谷若先生对原作风格的精准把握、对哈代创作心态的细致洞察,对哈代行文风格与特点的深刻领悟与详细阐述为主要论述重点,来研究其翻译的特点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张谷若作为一个哈代专家,他的译作<苔丝><还乡><裘德>等已经被许多学者从文学方面进行了研究,而在翻译研究中多是从语言层面对译作进行对比,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选取张谷若的第一部译作<还乡>并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他的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一种趣味和感觉。”十九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ThomasHardy)在他的社会纪实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展示了80余种色彩;且其词类涉及面大;巧妙的是,哈代还运用非色彩词烘托出色彩。我们在翻译中如何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再现原作中由不同色彩构成的绚丽多彩的图画呢?本文想就张谷若先生在其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中色彩词的翻译技巧和理解进行肤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十九世纪末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还乡》是他最出色的代表作。我国老翻译家张谷若早在三十年代就将它翻译成中文,并因此而蜚声翻译界。而且,即便是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张译《还乡》也还不失为我国翻译艺术精品,令人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6.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7.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自1891年问世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它已被公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并被列入世界古典文学阆苑。自张谷若以后又有几位译者翻译了《苔丝》,在这里笔者选择了王忠祥和聂珍钊合译的译本在人物再现的几个方面和张谷若译本进行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坛地位显赫,尤以小说创作广为人知。哈代于1878年发表的小说The Returnof the Native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年轻人和环境的剧烈碰撞,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本文选取张谷若《还乡》中文译本,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此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关联翻译理论去解释翻译过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篇译文能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且使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这类符合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坛地位显赫,尤以小说创作广为人知。哈代于1878年发表的小说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深刻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年轻人和环境的剧烈碰撞,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本文选取张谷若《还乡》中文译本,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探讨此理论的解释力和可操作性。通过全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用关联翻译理论去解释翻译过程是可行的而且是可操作的;一篇译文能使译入语读者付出最少认知努力并且使他们获得与源语读者最相似语境效果,这类符合关联翻译理论的译本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其众多中文译本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文尤为经典。张先生的译本主要在于译文用地道的语言再现了原文意境,保留了原作风姿,从而使得译文与原文达到了对等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哈代的代表作《苔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大批的读者。自发表以来,它就被译成很多种语言。这部作品的中译本目前有十几种,本文主要从选词和描述两个方面,来比较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和吴笛翻译的《苔丝》两个中译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以张谷若先生的译本<德伯家的苔丝>中部分形容词及副词的翻译手法为例,简要分析了译文可接受性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指出文学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使译文流畅、自然、优美.  相似文献   

13.
结合托马斯·哈代及其在《还乡》中自然描写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的角度分析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探讨张谷若先生对《还乡》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4.
罗艺婷 《海外英语》2014,(6):136-137,152
众所周知,注释是译者为了达到翻译效果的一种必需手段,也是翻译领域的核心成分;同时,也起着文化交流与传递的工作。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译者常常发生当注不注、繁简失度等问题。为此,该文从注释的分类、意义和应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和举例。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恰当的添加注释可以解决不可译的难题、避免曲解、增强译文的可理解性、避免文化信息的损失,发挥其在翻译文化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彦  孙田丰 《考试周刊》2009,(34):38-39
翻译是艰苦的工作。但还是有很多翻译家在努力。张谷若先生一贯提倡“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其“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张先生虽然在译本中存在一些小问题,仍不失为中国译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译文的归化和异化又是翻译理论界集中讨论的一个话题。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观照下,比较《苔丝》片段的张谷若译本和孙法理译本,分析其翻译策略和优缺点,阐述归化与异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论文以张谷若《苔丝》译本为例,研究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谷若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翻译家,是译界的楷模。他恪守译德,译风严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社会,译著泛多,但佳作甚少,译德译风的缺失是一大原因。本文欲研究老一辈翻译家张谷若严谨的译风,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肖青竹 《考试周刊》2007,(12):39-40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学翻译应尽可能保持原文风格。本文通过研读张谷若先生的汉译本《德伯家的苔丝》和其原著,分析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长篇小说《苔丝》是一部传世名著。我国有该著的7个中译本,而张谷若先生的译本最为完美。本文通过对张译本的若干译例分析,从把握整体、化繁为简、铸词炼句三方面,概括了张译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