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使哲学主题、职能、方向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向,指导人类更好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性理论特征,集中表达了核心观点、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马克思在变革和重建本体论的过程中,其理论特征具有三个特性: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性;二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性;三是本体存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变革首先是从本体论的变革特别是从本体观的变革开始的。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特质的揭示实现了对本体观的变革,创立了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实践本体观。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所实现的这种变革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对最高统一性的追寻由形而上的超验世界返回到形而下的经验世界,从而为人们自身超越性和自为性的实现指出一条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围绕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何处展开了持续的讨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它所实现的变革。可以说,"新唯物主义"就"新"在:它抛弃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象世界,引入了人的感性活动的社会历史展开所展现的日常生活世界或者说社会存在并赋予其本体的地位,实现了哲学本体论的变革;它抛弃了近代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范式,引入了生存论范式,实现了哲学探索范式的变革;它还具有改变世界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其变革的实质并非创立了一种新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是实现了其哲学的"人学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基础上,以"人类世界"为主题,从"现实的人"出发,从而实现了哲学主题和出发点的"人学转向";同时,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及"现实的人"的根据,即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其哲学的建构原则,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由此实现了其哲学对象及其根本内容的"人学转向";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去审视现存的"人类世界",揭示受"资本"统治的现存"人类世界"人的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由此提出改变现存人类世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从而实现了其哲学价值目标的"人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回避不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论维度问题。马克思最终确立本体意义的实践现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费尔巴哈解构思辩哲学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和马克思是如何积极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是通过对费尔已哈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才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是人的生存本体。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具有本体性的意义,把握世界本体不能无视实践,但实践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体是包括实践这种特殊运动在内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实践本体论的论证是实践和本体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循环,其基本逻辑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本体,所以本体就是实践。它在自我规定的概念中把自在的自然排除在其本体论哲学之外,却不能将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排除出去。说实践本体论是由马克思创立的,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实践存在论把实践等同于人的存在,它把实践夸大,把实践概念泛化,取消了物质实践和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把物质实践消融在意识活动之中,同不了解、不知道实践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两极相通的。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是唯实践主义,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基于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期地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为物质本体论,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重大误解。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不难看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哲学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的对立,也就是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是,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更深刻的把握一定还要结合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综合把握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表述为劳动本体论,更契合马克思哲学本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终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局面,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性世界"理论彻底与简单的实在论与怀疑论划清了界线。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康德的"感性世界"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同时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对世界的属人的文化特性的观点也有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讨论在热烈地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人赞同从实践性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然而,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实践本体论,或至少说是建立在实践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只是人类社会,是人化的自然,或人类的现存世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本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坚持把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哲学的研究主题,从而使哲学从抽象王国回归到感性世界,从抽象的“物质”过渡到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突破和变革.实践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绝对运动之中,因此实践本体论既是辩证的又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科学地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而使认识论和整个哲学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这个伟大革命变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论述了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命运,指出传统哲学本体论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独立的哲学本体论,但它科学地回答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本体论否定一般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局限于历史观,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重视实践,给实践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以科学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不在它们之上或之外.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5.
西方传统哲学主要侧重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讨,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研究,从而轻视甚至忽略了人的存在的重要性.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去解释人、生活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存在的时代性,实现了从"感性直观"向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转换,把认识论归结为实践论去理解,形成实践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放下形而上学的高傲和不食人间烟火的玄思态度,而主动在现实琐事的‘大地'中寻找坚实的根基,把自己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 是实践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中,一些同志提出用“实践本体论”来取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他们认为:目前我国传统教科书表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物质本体论”,因而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本体论哲学”,而且是“纯本体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则是统一于“抽象的共性”,是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的、片面的统一性”;而“实践本体论”主张“实践本体是存在的本原”,实践是世界统一的基础,这种“新的世界统一观”,“不仅包含含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并且包含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因此“既超越了唯心主义,而且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独特的意义.而在马克思之前,康德和费希特分别对感性世界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阐释.费希特从纯粹自我的纯粹活动出发,把感性世界理解为由“自我”设定的“非我”的世界,由此确认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必然面遇世界的二重化,即作为经验世界的感性世界和作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超感性世界”.但他认为,人作为理性的能动的“自我”是可以把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即通过自我的实践活动,可以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道德秩序建构到感性世界中.马克思则从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出发,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为依据,对费希特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造,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实践,究竟是指什么,是指人类改造外部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指人类活动的物质方面,还是指包括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两种因素在内的统一的人的活动、人类生活?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了,至今还未能得到一致的看法。在实践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实际上暴露了不同的哲学路线之间的分歧,暴露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从对实践本质的各自不同的理解出发,人们在哲学上分化了。主张实践包括主观要素,实践是主客观统一的同志,走向两个极端。一些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选择哲学”,或“主体哲学”,或“实践本体论”哲学,或“实践哲学”(也叫“超越哲学”)。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主张“实践唯物主义”,但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哲学倾向都有偏离唯物主义的危险性,或已经偏离了唯物主义。另一些人,看到了上述哲学的基本倾向,反对这种倾向,坚持唯物主义,但由于他们同样把实践看作是主客观的统一,因而不能把实践看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