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政策的核心,它是指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的以朝鲜、中国为主要侵略对象,进而称霸东亚和征服世界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大陆政策的源头,可追溯到16世纪末丰臣秀吉的侵朝征明战争。我们知道,统一前的日本社会,是日本历史上战争四起的战国时代,战国的大名们为了扩张自己势力,兼并别国土地,不断地进行混战。经过一百多年的兼并战争,终于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在16世纪末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由于长期的战争,培养了封建立好杀成性、勇武好斗、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贪得…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地理政治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走向间的内在联系.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对外政策的走向一直都是取决于两类不同的地理政治因素的变化,一是东亚大陆地理政治格局,二是位于日本背后的主导性海洋强国(美国)的对外政策.本文指出,这两个地理政治因素不仅解释了近现代历史上日本的对外扩张,尤其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在东亚大陆的扩张,而且同样也能够解释二战结束后日本奉行的和平主义政策.本文强调,在冷战后的中国日益崛起的情况下,日本的对外政策将再次面临某种根本性抉择,而如何避免由此对中国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外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朱其兵 《历史学习》2006,(11):32-32
对于两汉和隋唐对外交往的范围以及丝路的发展过程,现行人教版《中国古代史》课本没有直接的结论阐释。许多同学深感迷惑.不能明确把握,遇到相关的问题往往难以辨析。本文试把两汉和隋唐对外交往的范围以及丝路的发展过程阐述为历史结论,以方便同学们识记。西汉时期1.对外直接交往的范围只在亚洲。西汉与东亚的朝鲜、日本,南亚的印度都有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与东  相似文献   

4.
本文揭示了十九世纪末叶日本征讨韩国论调的出笼过程、产生背景及产生原因。并认为“征韩论”的出笼是日本走向对外扩张的开始,在实施过程中日本同中国之间发生的冲突,使“征韩论”的内容由开始的单一对朝鲜用兵发展成为对朝鲜、中国同时进行侵略,“征韩论”的炮制及实施,当被视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的缔造者之一,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福泽谕吉在推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也引导日本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相似文献   

6.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7.
福泽谕吉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了旨在日本谋求东亚霸权的"东洋政略"主张,紧接着又提出了"脱亚论"。这两种主张在日本近现代社会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上交替使用,但"东洋政略"反映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最终走向,"脱亚"只是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抗战初期的国际关系(1937—1939年) 1936年8月7日,日本在广田弘毅首相主持的五相会议上通过了日本的基本国策,提出南北齐头并进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计划,规定“外交、国防相辅相成,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的总方针;在北方,“陆军军备以能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在南方,“海军军备以能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为目标”。为加强同美英法及苏联的对抗地位,日本加紧扩军备战,部署全面侵华,以扩大和巩固其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在朝连续平定了"壬午兵变"与"甲申政变",对英、美、俄、日等国对朝鲜的侵略给予了一定遏制。这时袁世凯功名欲望急剧膨胀,在外交活动中过于自信和骄狂;对宗藩关系僵硬维持,而且忽略对朝鲜内政全面变革的支持,对国际形势没有以全面、求变的态度来应对,以致出现重大失误。客观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统治者在外交上的失误及对袁的过分信赖,日本对外扩张步伐加快和列强争夺导致的局势恶化,使袁在朝外交活动终归失败。在朝外交活动失败对袁世凯晚期的政治行为及其心理起了极大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下一代》2001,(Z2)
日本侵占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把对外扩张作为发展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手段。1895年,日本以中国、朝鲜为目标,发动了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清朝政府被打败,朝鲜落入它的手中,同时,日本还取得巨大的经济好处,除了物资掠夺外,还得到了中国大量白银赔款,从而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急需的资金。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俄国战败,日本夺得俄国在中国的权益,即军港旅顺、商港大连、中东铁路等落入日本手中。日本为巩固其在南满的侵略势  相似文献   

11.
日本"笔部队"成员意识到"思想战"在掌握北京沦陷区文化艺术领导权方面的重要性,他们通过邀请北京文人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颁发"大东亚文学赏",成立官方文学团体,压制和利诱具有进步倾向的校园文学社团,对北京文坛实行干预、控制和渗透。然而,由于北京文坛根深蒂固的依然是京派文学传统,"思想战"不仅被具有官方色彩的文人在审美层面疏离,更被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校园文学社团以各自不同的策略予以反抗。  相似文献   

12.
The eight-year-long period from Japan’s initiation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to its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in 1945 forced Japan to invest its nation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in the war. In addition, in the name of the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Japan initiated its assimilation and Kominka (Japanisation) policies (皇民化政策) in the colonies Korea and Taiwan. Japan used education as a tool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over members of society, and attempted the frequent use of Japanese and Kominka (皇民化) in daily life to penetrate the awareness of people in the colonies. Japan also started to enforce various assimilation policies. A comparis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Kominka policies (皇民化政策) in Taiwan and Korea shows that, in terms of school admission rates and frequency of use of Japanese, the proportion of school admission rates for frequent speakers of Japanese to primary education in Taiwa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Korea. Moreover, in terms of primary education, national schools were implemented in both Taiwan and Korea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chool Order” promulgated in 1941. Japan made use of the term “education equality” to win people over. In fact, it aimed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Kominka (皇民化),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ism, and to force the Taiwanese and Koreans to become “imperial citizens” loyal to the Emperor. Japan’s ultimate objective wa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met military needs for civilian and militar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淮军的近代化建设,虽走在同时代军队建设的前列,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忽略思想教育、军事训练中存在"教习之弊"、军费供应紧张、军事体制改革举步不前。这些弊端最终葬送了淮军的近代化建设成果,直接导致了淮军在甲午战场上的失败。淮军建设的种种弊端,对于今天的军队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均成为俄罗斯的重要经济伙伴,三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分别表现为日俄经贸合作发展缓慢、韩俄经贸合作发展平稳、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快速.面对以自我为本位的日本竞争政策,中韩应积极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向共赢、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日美同盟关系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美军事一体化的加强是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与日本安全战略调整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日美同盟关系及日美对华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美国军事战略重心东移是促使美日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原因,这不但影响了其各自国家的内外政策,同时也影响着东亚地区局势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日美同盟的军事指向性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使中朝两国成为日本近代国际秩序观的实践目标和侵略政策的实施对象。中日之间的强弱态势从此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并由此造成中日朝三国一衰一盛一亡的近代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相比,日本近代化的启动有着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由于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贫弱国以及在战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对西方列强而言,它们对东亚侵略的矛头主要是针对中国,因而对日本的压力就相对减弱了。同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顽强的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力量,也迫使它们改变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为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中国付出的重大牲牺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