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建业 《新疆教育》2013,(15):73-73
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是对职业教育发展内在的遵从,是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确立的重要办学方针.<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相似文献   

3.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确立的重要办学方针。《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  相似文献   

4.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确立的重要办学方针。《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在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之一。近年来,由于受“高校扩招、普高热”的影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中程度不同的遇到了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由于招生、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生源减少、质量下滑,致使其发展举步维艰,如何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等问题,已成为职校面临的新课题,面对市场,我校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三个转变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提出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三是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其最终目的是要求职业教育建立一条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1.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要求专业课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而且对于文化基础课教学也应跨越传统的"经院式"、书斋式"教育的视域.  相似文献   

8.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具有生机与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专业课教学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专业课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指导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就业形势严峻,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笔者因多年分管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故就本校的就业指导情况并结合兄弟院校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转变。本文就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从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办学特色从学科本位转变为职业能力本位、办学方式从“单一制”转变为“双元制”、“多元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如何实现“零距离”上岗,我院高职园艺专业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2.
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氛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抓住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一、以就业为导向,变更陈旧的办学观念第六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要求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办学思想上实现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传统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三个转变。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1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今年上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职业教育应坚持这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认为,要使职业教育的春天赶快到来,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订单培养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本,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为中心,以双向服务为宗旨,该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为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之路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七条指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年,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曾经深刻阐述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一系列经济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正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向"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转变,定位更准确,目标更清晰,角色更突出,任务更艰巨。这促使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径从以往的学校内部教育逐渐向社会开放教育转变,育人模式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但在军地合作这个传统领域,职业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冲击,这也导致职业教育生源整体文化基础水平的下降。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号召,落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过去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根据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突出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9.
郭良 《考试周刊》2011,(51):169-170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职业教育已成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巨大力量。职校文化课教师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顺应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向市场驱动转变,向就业导向转变的要求开展教学。而要实现职业教育划时代的变革,必须让历史课堂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哈尔滨市商业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需求,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高中文化学历,精专业技能、宽就业基础、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实用型初中级财经商贸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