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公众的崛起深刻改造和重塑了新闻业,但它并非以早期研究设想的“参与式新闻”的方式。现实中,“数字化的”和“情感的”公众主要构成了当代新闻业的“生态环境”,而不是新闻业的“合作伙伴”。面对这一新环境,新闻业进行了不同的创新。这些创新行动表明,新闻业须重新理解数字公众不同于传统新闻公众的特征,既要面对数字公众目前表现出的一些不利于新闻业的现实情况,又要主动创新以避免被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异化。近年来一些本地新闻媒体试图以去数字化方式重建与公众关系的努力,给数字时代新闻业与公众关系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从17世纪世界上第一份报纸诞生以来,新闻媒介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就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新闻业从其开始就以现代的科技发展为依托来改变着自己的传播工具,所以今天的新闻世界同300年前的新闻世界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代的电脑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业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来说,信息就是财富,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脱离了新闻信息的“世外桃源”。新闻业的革新对新闻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对整个新闻媒体的运作理念也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从西方国家来看,媒…  相似文献   

3.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也出现了对“公共新闻”的研究热潮。确立“公共新闻”的概念,明确公共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的差异,是这类研究不可或缺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新闻业的数字化导致了新闻生产主体的泛化,进而推动了整个新闻专业文化的持续演变。在新闻生产的观念与实践中,以“记者”或“新闻从业者”为代表的“职业中心”体系不断衰微,“新闻人”成为数字时代理解新闻生产的核心概念。以“新闻人”为观念起点,传统新闻生产体系得以重构,不断确立多模态、分布式、介入性的新规则,探索构建以公共性与透明度为核心标准的新伦理体系,并在人际关系与意义流通两个交叠的维度上形成高度网络化的新生态。对新闻人的构成与内涵进行理论化,有助于不断明晰数字时代人类与非人类新闻行动者之间的边界,拓展新闻学理论“人文的”认识论,塑造一种尊重实然和坚持应然并重的新闻专业文化。  相似文献   

5.
虽然中国新闻专业毕业生从事新闻职业的仅占少数比例,但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的结论。认为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其前提预设是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新闻职业。在此种前提预设下,无论怎样提高中国新闻教育的办学质量都无法解决“供大于求”的难题。解决中国新闻教育“供大于求”难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由只为新闻业培养人才转变到为各行业(包括新闻业在内)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20,(4):113-116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要求日益提升,业界人才需求推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立足人本主义视域和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应探索构建"一体两翼"路径:"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翼并驾齐驱,推动新闻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传播主体、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三方面探讨了博客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认为随着博客的普及、发展和功能的完善,它将进一步带动新闻业从“说教”走向“交谈”。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新闻事业、新闻产业、新闻行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它们是对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这一社会子系统的不同表述方式。从新闻业管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新闻无“业”的观点。所谓“无‘业’”,指的是新闻行业还处于潜在形态。着重指出,这种潜在形态具有转向显在形态的趋势,其主要依据在于:各种类型的新闻机构都在开展多种经营,强化自身“产业”性质;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向综合信息产业方向发展。认为新闻行业转向显在形态,将形成一个接受统一宏观管理的“新闻行业”实体。  相似文献   

9.
进行新闻业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这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新闻业自身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管理观念主要涉及押紧随社会生活和新闻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管理观念和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新闻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将提高新闻业管理水平纳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范畴;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新闻业管理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管理方法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押更多地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管理;更多地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对新闻传媒的监督;更多地发挥管理对象的能动作用;更多地在学习与再学习中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0.
“新闻线人”在当今传媒中越来越重要,他的出现,为新闻业扩展了广泛的新闻源,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新闻线人”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保障、与记者间的竞争等。“新闻线人”产生及其流行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是新闻业所需要的。“新闻线人”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在新的时代新闻事业革新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被称为自媒体的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最为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从传播学角度讲,这一传播形态则是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基于此,我们必须对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理论流变作一综合考察,并对下列问题予以特殊的关注: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新闻传播形态;“草根媒体”以及“草根新闻”的价值;“草根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背离到底能走得多远,以及其最终走向等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新闻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行,无论从新闻的本质属性还是从新闻业的产业属性来看,新闻信用都是新闻业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各类新闻失信现象频发,严重危害新闻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信用制度体系和配套体系的缺陷,是造成新闻失信的重要制度性原因,改善我国新闻信用现状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因应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迭代,技术可供性为阐释数字新闻的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视角与阐释空间。技术可供性强调行动者意图和技术性能的相互关系,对于数字新闻而言,技术可供性所包含的内容可供、平台可供和社交可供等维度分别指向数字新闻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并通过具体指征构筑了数字新闻业的技术逻辑。然而,包括信息过载、“新闻掠食”以及不确定性等在内的可供性隐忧问题可能会反噬技术可供所能增益的新闻传播效果,科技谦逊主义的理论视角则有助于反思技术可供的边界问题。对于我国的数字新闻实践而言,学界和业界应在理论取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起自主的新闻业技术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开设新闻院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不下百余所,作为培养新闻记者、编辑、媒体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中国各个层次、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媒体中,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报道能力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大高校培育出的新闻专业人才,都将在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美国的新闻业有一大批影响世界舆论的主流媒体,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新闻体制,同时与美国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理念、机制、途径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美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新闻教育资源,才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新闻人才,造就了美国新闻业今天的地位。本文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的角度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和数据,对中美两国高校新闻教育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对比,并就两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和分析。本文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国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开设新闻院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不下百余所,作为培养新闻记者、编辑、媒体经营管理者的主要力量,这些高校新闻院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中国各个层次、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媒体中,他们的个人素质、工作态度、报道能力与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各大高校培育出的新闻专业人才,都将在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美国的新闻业有一大批影响世界舆论的主流媒体,这不仅是因为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和相对宽松自由的新闻体制,同时与美国高校培养新闻人才的理念、机制、途径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美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新闻教育资源,才培养了一大批一流的新闻人才,造就了美国新闻业今天的地位。本文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的角度选取了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和数据,对中美两国高校新闻教育各个层面的资源进行对比,并就两国高校在新闻教育中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说明和分析。本文还就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国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承载知识和科研创新的载体,学位论文需要“公开发表”是由其公共属性决定的。但必须明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公开发表”仅仅指纸质版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等特定场所公开,并不包括学位论文在公开网络上传播。进入数字化时代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允许学位授予单位以数字化形式将学位论文保存在图书馆,但仅对本馆内的读者开放,图书馆以外的人群无权在开放网络中获得数字化的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单位与学位论文作者之间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学位论文不是委托作品和职务作品,因此,学位授予单位不享有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考察剖析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客观地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落实“以史为鉴”的修史目标。  相似文献   

18.
孙莉 《文教资料》2021,(2):36-39
新闻阅读中对新闻的客观性分析,需要新闻业的背景深入,以科学有效的分析作为指导,深入把握新闻的客观程度。本研究关注影响新闻客观性的深层次因素,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视角,将影响新闻客观性的背景因素与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结合,强调新闻业的背景因素,聚焦新闻工作者,探究深层次的新闻阅读的新闻客观性分析。在系统功能语篇分析视角下,新闻语篇通过新闻工作者呈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语法、功能语法和语境理论,揭示了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新闻业的背景因素对新闻客观性的深刻影响。研究过程表明,本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新闻客观程度的深层次认知,加强大学新闻阅读教育。  相似文献   

19.
考察剖析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客观地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落实“以史为鉴”的修史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新浪潮”:对新闻传播教育“热”的解读世纪交替之际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以专业点数量扶摇直上、“最高学府”接连加盟为标志,国内高校正出现新闻传播教育“热”。笔者倾向于对“热点”作冷思考,并试以“新浪潮”喻之。所谓“新浪潮”,喻指一项事业的兴起对其所在领域的影响已经演化为一种新的潮流或趋势。综观当下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在对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界形成这样的影响。这样的浪潮已先后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浪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从新中国成立到1982年,全国新闻专业点数量基本维持在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