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育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的手段的目的."同其他学科一样,中学英语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英语教师就应该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真正做到教学育人.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赫尔巴特的话揭示了学科教学和德育之间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通过实际考察发现,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对学科德育的内涵还缺乏应有的理解,不能从语文教材中发掘有效的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策略运用不当,存在着语文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那  相似文献   

3.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英语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事事留心皆德育;在德育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自觉而巧妙地把德育内容融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宋思洁 《中国德育》2013,(19):18-20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而不是把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者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学科德育可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自觉地成为德育工作者,从而对受教育者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影响。一般而言,学科德育主要指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道德教育,从而实现各科教学与品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德育形式。它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一种失去了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句哲言精辟地阐明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一、德育进课堂的理论依据1、德育进课堂是教学规律的要求。在教学中“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教学规律要求在课  相似文献   

6.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加强和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真、善、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认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知识,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德育工作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认为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段话的后半句深刻揭示了“手段”对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实现德育教育,英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手段”。本文以高一英语模块三Uni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述笔者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手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德育资源,提高渗透的计划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讲究渗透的艺术性,把德育自然地融进教学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  相似文献   

11.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建国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定正确政治方向”。这就明确了德育地位的重要性,教育只能而且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综合性教育中,强调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赫尔巴特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在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敏感、天真的学生,只有当教师真正以坦诚之心和勤恳的劳动感染他们时,他们才  相似文献   

14.
在综合性教育中,强调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智育为脉络,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赫尔巴特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那么,在教育中如何渗透德育,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敏感、天真的学生,只有当教师真正以坦诚之心和勤恳的劳动感染他们时,他们才会回报给教师至真至纯的敬爱。  相似文献   

15.
张欣 《天津教育》2012,(12):52-53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只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对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最佳描述。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化差异元素,学生要学好语言必然会受到相应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具备较强的德育渗透意识,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的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收获  相似文献   

16.
赫尔巴特曾经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想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方面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伟 《中学教学参考》2014,(21):118-118
<正>一、引言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德育和智育在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部的《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也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然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辨别美丑是非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对事情的判断往往偏激,需要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帮助  相似文献   

18.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思想品德素质在素质结构中是灵魂,居于首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传授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确保德育首位。通过六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独到的优势。现就德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赫尔巴特曾经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也是每位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句话概括得很好:"德为才之帅"。这也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20.
德国教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句话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德育渗透于教学的重要性.那未,如何依据《职业指导》的教材,运用一定的方法融入道德、学习目的、理想等教育内容,使德育与智育水乳交融,融为一体呢?也就是说,如何在传授《职业指导》这门科学知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