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性文学是关于灵魂拯救的文学,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基督教文学概念的某些缺憾。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或在爱人如己中展现爱的意义价值,或在罪孽的忏悔中获得宽恕与平静,或在属灵的过程中摆脱精神的困境,呈现出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灵性小说集的出版承续了中国小说创作与基督教文化关联的脉络,展现出当代作家对于现代人灵魂拯救的关注,拓展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仅是“罪感”文化,更是“爱感”文化,它的“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助于提供一种接近于文学本质的“博家现实主义”;基督教文化是“普世”性文化,它的“普世观”有助于提供一种走出中西对峙模式、实现文化融合的领带和思路;基督教文化对称漫全球的“后现代”思潮作出了神学回应,立倡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供一种后现代主义发展的新向度;基督教文化不是律法性的“审判”文化而是恩典性的“赦罪”文化,它的宽恕与宽容有利于提供一种切实促进文学繁荣发展的宽容性批评原则。  相似文献   

3.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白先勇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相结合,把特定年代中国人的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进行审美观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当代中国文学拥有了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源远流长,几乎所有的西方作家和文学巨匠都曾从中汲取过养料,形成了以其为"文化元典"的创作与思维模式,也成为我们今天破解西方文学传统的"密码"。无论是在基督教神威远播、一统天下的时代,还是在人性张扬、神性贬抑的当下,基督教文化的穿透力都无所不在。基督教文化在滋养西方文学外在形式的同时,也构筑了西方文学内在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与当代河洛文学研究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河洛文学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沉潜着河洛地域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特质.以河洛文化为视阈研究当代河洛文学,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象和风格特色,绘制补充当代中国地域文学的完整地图.河洛王都历史、伊洛理学、道教文化是揭示当代河洛文学文化身份的重要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由对"人的文学"的具体内涵的分析入手,指出其重要的理论支撑是人道主义和经由人道主义而通达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自觉地融汇基督教精神于"人的文学"之中,与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对时代需求的体认不无关系。而且,周作人相信,从精神到形式,中国新文学必然可以从基督教和《圣经》中汲取力量、获得助益。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土壤上成长、繁荣的。要研究西方文学不应忽略基督教的影响。 宗教是个复杂的东西,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思维方式。因而,把它简单地界定为“精神的鸦片”“颠倒的世界观”,恐怕不一定很客观。以基督教而论,它既告诉人们和睦、互爱、宽容,给人提供精神上的避难所,为平衡人们的心理起到一定的疗治作用。又高扬神性,贬损人性、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反动性。至于宗教与文学之间,则显示了更为复杂的关系,作为文化这一大范畴中的不同层面,它们既融合、渗透又互相冲突。我们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总要涉及到基督教,本文试图就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作一点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科幻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文类是缺失的,在西学东渐中,科幻文学这一文类开始在中国扎根,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加之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使得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呈现出与西方科幻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它突出地呈现在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具有"中国式变奏"意味,可以将其归纳为杂糅性、衍生性、泛道德性、抒情传统、科学观念陈旧性、价值逆反性、现实指涉性,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这将有利于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扬弃,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科幻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可以不断开拓和深化的研究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五四女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与过滤就表现出她们的独特性。把她们置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下,分析她们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基督教文化在她们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这种宗教情愫对五四女性文学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发生、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她们的创作个性和拓展女性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考证古代基督教东渐历史及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文化历史价值早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研究该碑文历史叙事的文学特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个人传奇为基础,凭借中国传统文学的用典与对仗等修辞手法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把景教教义、景教在唐朝的传播历史以及中西文化的融合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实现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汉语创建.  相似文献   

12.
当代广西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既有其独具的民族和地域特性,又有跟共和国同步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从农耕民族的朴素美、和谐美,到加速进入工业化而被迫面对环境的制约而呼唤"生态美",这些审美特征和文化背景对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将提供借鉴和启迪.在审美日常化和大众化的美学环境下,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去研究当代广西文学,以审美超越性特征探讨文化对经济的超前性问题,对促进和谐文化的建构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近代基督教第四次入华以来,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文学的在华发展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非难。然而,社会现实需要及知识分子主体意志又使得基督教文学在华的发展几经沉浮。如何缝合西方文化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裂痕,使前者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环境并推动中国文学发展,一直是民国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茅盾即为此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的价值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商品化大潮荡涤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经济功利主义为核心诉求的大众文化,绕过意识形态文化的雷区,赫然跃居世纪末中国文化广场的中心,成为当代社会法力无边的主流文化形态.这必将导致文学原有的意识形态功能被迫让位于经济功能,文学人在价值选择上陷入诗性表达与金钱眷顾的紧张之中.文学精神价值立场的重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莎士比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关于人的观念是在基督教教义肯定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圣经》是希伯来文学的总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影响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处在基督教文化大背景下和信奉基督教家庭的小环境中的莎士比亚,继承了基督教教义中益于人类的合理成分,同时溶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终于成为属于所有世纪的伟大作家。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传教士们为新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雅各就是他们中的重要一员,《亚伯拉罕纪略》是理雅各根据《圣经》和中国文学审美和小说接受的实际情况改编的,小说具有显著的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文章对《亚伯拉罕纪略》和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做简略介绍,将两者的叙事形式进行对比,并从中国文化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两者在叙事视角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探索基督教理论著述在晚清汉语语境中的接受与表达,基督教作品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从基督教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出发,注重其叙事特征的分析和诠释,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的相遇问题"。~([1])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70年的文学创作,对应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在前30年和后40年,存在不同的发展环境,呈现出不同的探索意向,但都显示了社会主义体制下文学生产的活力,文学创作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其标志是产生了带有不同时代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仅以小说为例,前30年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了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后40年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作品为标志,有一大批长中短篇小说跨入了经典的行列。盘点这70年的共和国文学经典,对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下文学生产机制的独特性、变革过程及其不同的文化效应,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不仅展现了"五四"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基督教文化的态度,而且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对文学话语的影响,在内容和文体上都具有开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当下,"民间书写"无疑已经成为当代许多作家广泛关注的一个文学话题,从中可以看到民间文化形态的种种起伏与变化。祭鸿的文学写作以一贯的姿态表达着自己的这种文学经验,真实地讲述出当代民间社会生活的万千面貌和底层人们的情绪世界,完整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审美风格,在当代文学多元与多层面的书写语境中大放异彩,实现了诗性与审美的有机整合。这种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代表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自身价值的一种理性思考,也为文学写作拓展了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朦胧诗"现象的发生是从对极左政治的怀疑与批判开始的,它承接"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文学"的传统,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核心地位,表现出了对人的情感、个体生命体验的强烈关注,它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直接开启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价值、命运的思考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