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式语法理论被引进国内后,发展迅速,成为汉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此,参考汉语言研究的权威期刊中有关构式语法的研究,从理论的引进和初步探讨、构式语法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三个层面对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进行回顾,并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对未来的构式语法研究提出尝试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介绍构式语法的研究方向、主要特点,论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言学之上的理论体系,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本文以大量文献为基础,简单介绍构式语法及其主要特征,和其研究方向。同时简述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中国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从内部时间结构、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与构式语法三种认知视角,辨析汉语视觉感知构式"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研究发现,内部时间结构与动词词义的模块属性表征理论的分析存在很多漏洞,本文结合语法化观点的构式语法理论,更能区别及解释"看""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差异。这表明认知语言学内部各种理论之间的解释力有强弱之分。本文除了发现构式的象征性、图式性与组成成分的语法化程度是造成"看""看见""看到"与"看完"语义差异的关键因素外,还发现相对于"看见""看到"与"看完"的语义只局限于视觉感知域,"看"的语义却可借由范畴化及概念转喻还同时涵盖视觉感知域与认知域。  相似文献   

5.
评述了国内构式语法理论研究、构式语法与汉语结合研究以及构式语法与外语教学、二语习得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指出汉语语法研究应该重视对构式整体意义的研究,应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家在20世纪木提出的一种语法理论。Adele E.Goldberg将构式定义为独立且唯一的形式与意义的对应体。它的提出引起了语言学家对以往配价理论的反思,国内学者开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语法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构式语法应用于零散汉语语法现象分析的初级阶段,接着是构式语法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的理论构建及可行性探讨阶段,最后是理性衡量构式语法的价值与局限及将其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深化阶段。尽管构式语法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分析理论,真正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语法观主张动词中心说,认为动词在句中处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句子的意义是由动词和某些虚词决定的,于是衍生出许多相关理论,但是某些语言现象表明,动词中心说的语法观并不能解释某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构式语法的兴起,主张以构式为中心,为分析一些汉语语法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V+O+名/动量词"构式的结构、意义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该构式达到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挖掘其语用价值以及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构式压制"是构式语法理论体系中用于解决语义冲突的重要手段,而学界目前对于构式压制发生的条件和规则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Talmy宏事件理论为框架,从汉语双及物构式和述结构式的概念语义入手,通过对这两类构式在典型和非典型情况下的概念编码方式进行分析和对比,提出了一组基于概念结构的构式压制限制条件,即核心图式编码者不受压制,副事件编码者可受压制。这一假设能够解释非典型双及物句的产生及其与把字句的不兼容性、述结谓语前项与后项词类的差异、非典型述补结构的产生,以及"V成"类述结式与双及物构式的不兼容性等问题。本研究为推动构式压制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Goldberg和Croft等人的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一定义了汉语双宾构式,分析比较了英汉双宾构式的异同,重新探讨并划分了汉语中使得/失类双宾句.  相似文献   

12.
诸如"坐车坐到郑州""喝酒喝到下午六点""唱歌唱到嗓子哑了"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这类结构由一个离合词AB加上述宾结构A到X构成。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来看,"离合词AB+A到X"可被看作一个构式。该构式存在两个常用的构式义,一个是核心的表示致使-移动的构式义,如"坐车坐到郑州"、"唱歌唱到嗓子哑了",另一个是相对边缘的表示夸张的构式义,如"吹牛吹到天上""丢人丢到家"。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核心,分析该构式的进入成分,并以这两个不同构式义为出发点,解析离合词与该构式产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压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BCC语料库搜索到的210条例句进行分析,发现构式"有一种X叫Y"中变项"X"与"Y"之间的外延逻辑关系在呈连续统状态逐渐变异,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相交和相离关系,常项"有""一种""叫"也产生了语法化,这些共同构成"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经过分析,发现"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构式发生演变的修辞动因,而常项"有""一种""叫"的语法化为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同时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构式语法研究的六个基本问题具体指构式的"单位"、构式的"不可预测性"、构式的"意义"、构式的"组合性"、构式的"单层性",以及构式的"生成性",系统梳理构式语法研究中的上述基本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构式语法的理论内涵和理论价值,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语言研究和分析中。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3,(A2):19-20
语言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从多方面探讨其演化过程,近百年来汉语词汇中引入了大量外来构式,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视角,以人类的认知机制和语言接触为理论框架,以"X控"、"X门"和"晒X"等构式为个案,探讨汉语中外来新构的来源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解释汉语中名词临时充当量词的现象,认为词汇压制对"一+临时名量词"这一构式的存在具有解释力。数词"一"对进入该构式的名词具有压制作用,使名词临时具有量词的性质,且压制力的大小随着名词的不同而变化,具体表现为:容器类、附载类凸显类形体类、特殊类。  相似文献   

18.
"一A再A"在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当高,基于汉语语料库,文章对该构式作了全面考察,发现:形式特征上,该构式凝固性强,且A的音节主要为单音节,词性通常为动词,少数也可是形容词、名词、量词等;句法功能方面,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其构式义也较丰富,如"持续或反复""妥协或退让""斥责或抱怨""性状程度的加深";语用方面,该构式具有一定的贬义倾向。此外,与相仿的构式"一再A"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构式语法理论与历史语言学的接口研究已经展开,《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一书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内的研究框架。作者以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为基础,细致地区分构式化与构式的变化,密切关注构式化前与构式化后的语境,从语法构式化和词汇构式化的角度描述了语言网络系统内从实质到程序的连续统,将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统一在构式理论框架中。  相似文献   

20.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1,(79):80-81
构式语法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出发,对给予类双及物构式的语义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