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强调,习作指导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习作期待”。而“习作期待”的形成有赖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信息的转递和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一、多向命题,诱发情感学生作文是生活积累的表现。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只有儿童的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这句话道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笔者认为作文命题要注意“四性”:一是启发性。具启发性的题目能勾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开拓思路,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激发…  相似文献   

2.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汪庭银 《文教资料》2010,(26):84-85
花样的年华.迥异的个性.为何学生的习作总是落入“雷同”、“空洞”的俗套?是什么淹没了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觅得生活“百”味?本文作者认为教师在探索彰显学生“个性”生命力的习作历程中,应从“生活、真实、想象、情感、开放”五个方面加以训练、培养。习作.要敢为“先”、善为“新”;既可写,又可画.  相似文献   

4.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习作评改要从"真"开始,要让习作评改的"真"主体回归,还学生的习作评改权;习作评改要基于学生的"真"生活,让学生真观察、真体验、真感受;习作评改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真"指导,让学生学会评改习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对小学生作文定位不准,要求过高;大多练写命题作文,很多时候题目出得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崔峦老师的这番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习作命题及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更新命题观念,改进命题方法,有效提高习作教学质量呢?  相似文献   

8.
邱丽 《新疆教育》2013,(14):21-22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习作个性化是写作的较高境界,要想让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放开手脚,启发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在新课标指导下,针对我校学生,我改革习作教学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那么如果能让学生把日常的习作变成一种习惯的话,习作教与学就不会让教师和学生头疼了.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的主要要求是,教会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0.
<正>作为习作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作例文”既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互为补充,又在习作教学中起着指导、示范和引领作用,为学生掌握习作知识、借鉴写法提供了文本借鉴。如何充分发挥“习作例文”指导学生写作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教师应该从文本教学的角度看待习作例文,从“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的习作命题提供了正确的导向,习作命题既要讲究科学,更要讲究艺术;既要有利于教,更要有利于学;既要有利于考查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发展。我们审视课改新理念,结合作文教学的实践,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习作命题应有如下新的走向:一、感应学生人文心场——让命题拨动学生的“情弦”众多学生对考试尤其是作文考试充满畏惧,考试时往往高度紧张,影响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的资源.”的确,语文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习作.应该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要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所感所悟.  相似文献   

13.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一、寻找“亮点”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要亲自经历实践、积累、选材、构思、表达、评改等艰辛的过程,是自己生活的体验,见闻的感受,真情的表露,认识的升华。虽然学生的家庭、爱好、性格、居住的环境等经历不同,所见所闻所感存在着差异,但为了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保护习作积极性,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从写作训练来说,它既是看图说话、写话的继续,又是命题作文的开始。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三年级学生“开始命题作文,学习写简短的记叙文。”要求三年级的学生立即由看图写话转到命题作文,自己选择材料、安排段落、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为学生练习写作“架桥铺路”,积极引导学生向命题作文“过渡”。  相似文献   

15.
设计理念 观察能解决作文“源”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去读好“大自然”这一本书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习作教学应融入生活,走好"生活化"之路,让学生轻松写作文,快乐写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突破课堂时空,链接学生生活;巧设习作内容,力展学生身手。  相似文献   

17.
都音 《文教资料》2014,(5):47-48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某些学生习作水平低,习作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作者把期待视野理论引入课堂,探求新课程下基于习作期待视野的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与基本策略,旨在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真实是习作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为文求真"。一、对接生活,觅真源让习作走进生活。习作走进生活,"源头之水"就充盈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形、察色、品味、闻  相似文献   

19.
“习作例文”的教学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抓住“例”,搞清楚每篇习作例文“例”在何处。抓习作例文的“例”,要着力于以下三点:①扣住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弄清它是什么例;②根据具体的教材,抓住它的特点,看它“例”在什么地方;③针对本班学生在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处理教材,发挥“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琴 《学周刊C版》2014,(11):185-185
生活是一本多彩的书,“放养”,可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自觉主动去观察;“牵手”,可以让学生从名著中汲取养料,丰盈知识储备;“体验”,可以让学生在酸甜苦乐中变得更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