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斯霞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童心母爱”不仅适用于过去,更能影响和引领当下与未来的教育发展。研究“爱的课堂”,是对斯霞教育思想最好的继承与发展。“爱的课堂”追求儿童“活泼泼”的生长状态,强调让儿童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遵循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原则,提出了小研究学习、小伙伴学习、小游戏学习等基本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斯霞是一面旗帜,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和历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永恒的完美存在”。斯霞教育思想是以“童心母爱”这一伟大的教育哲学为精神内核,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并全方位覆盖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以“童心母爱”研究为核心,以名师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基于语文学科、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为方向,完整、全面、深入地研究斯霞教育思想,提炼其核心和精髓,重视其在教育改革现实中的新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斯霞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2,(25):14-16
在"爱的教育"一百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在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提出构建"爱的课堂",以探寻真正意义的课堂本质和教学理性。在我们看来,"爱的课堂"就是为了爱、感受爱、传递爱、生长爱的课堂,其逻辑起点与归宿是爱,教学方式与载体还是爱  相似文献   

4.
"童心母爱"生动地标示着斯霞教育人格的精神特质,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发展的"血脉"和"命脉",是学校集历史积淀与现实思考于一身的教育理想和办学主张。南师附小人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始终如一地坚守"爱的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其做出了新的诠释:"童心母爱"有着最纯真的教育本质,最传统的文化表达,最温暖的职业使命,继而通过"童心母爱"育人模式的整体架构,整合学校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将"童心母爱"理念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童心母爱"教育思想是斯霞老师七十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主张"和儿童打成一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俱乐部课程是"童心母爱"原色课程中"彩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构建源于童心,坚守儿童立场,课程管理注重体现"爱"的特色、目标和表达。它既是学校俱乐部课程构建与管理的典范,又具有鲜明的校本化特质。  相似文献   

6.
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怀儿童的自然情感,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斯霞的精神性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是南师大附小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把"创新与特色"这个时代命题建基于"爱的教育",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操作为核心依托,努力建构为了儿童"一生"的课程. 我们找出了南师大附小课程规划、推进与实施的两个主题词:"爱"和"儿童",这是对学校"爱的教育"和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思想的坚守与发展,实现了课程"命脉"、历史"根脉"和文化"血脉"的一脉相承与无缝对接.据此,我们确立了学校课程的核心理念,即"基于童心,行于爱心",并做出了自己的诠释."基于童心",就是面向儿童、走向儿童、发展儿童;"行于爱心",就是回归自然、唤醒自觉、放飞自由、引导自律.  相似文献   

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2011年度规划课题评审结果揭晓,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申报的《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南京市沙洲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在此次评审中脱颖而出,分别被立项为国家一般课题和教育部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9.
赏识教育是在继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和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信舒展、快乐、健康、最优成长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重新审视斯霞"童心母爱"的语文教育思想。整体思维作为斯霞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质,契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中心,蕴涵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揭示斯霞"童心母爱"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价值与启示,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斯霞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且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1.
充满爱意的道德课堂融洽和谐的共生课堂激情涌动的智慧课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办学伊始,学校就把"爱的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铺就了民主、厚重、创新、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底色"。在以斯霞老师为代表的"童心母爱"教育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进一步丰富了"爱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  相似文献   

12.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13.
<正>坐落于南京市北极阁山下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桐荫苍郁,游鱼浅弋。学校创办于1902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均被公认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笃实、学生全面发展、科研成果显著的学校。学校践行并发展李瑞清、俞子夷、罗炳之、郭秉文、斯霞等前辈的教育思想,以"爱的教育"为宗旨,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以  相似文献   

14.
两点感想     
读了《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又读《<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有两点感想在这里谈一谈。一、“爱的教育”不能代替阶級教育。《育苗人》中强調“童心”是“純洁、稚嫩的”,“象水晶一般的明净”,因此,宣扬教师要以“童心”去爱“童心”,“和孩子們在一起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快乐的笑声,为小白兔的死而流出眼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教育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超阶級的“人性论”,是向学生灌输“人类爱”、灌輸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是要学生“爱”,爱小鸡,爱小白兔,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和他們一样天真、一样活泼的老师”,而不讲阶級爱,更不提阶級恨。这样长大起来的学  相似文献   

15.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6.
张明月 《天津教育》2021,(5):133-13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年,在这个伟大时刻即将到来之际,总书记号召我们要深入学习历史,要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走进“四史”、学习“四史”、触摸“四史”,让“三爱”情怀入耳、入脑、入心,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在校开展“四史”学习创新教育为例,谈谈“四史”教育融入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珊珊 《英语广场》2023,(23):80-83
“爱国、爱校、爱家、爱自己”的“四爱”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汉英翻译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文本选取、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拓展四个阶段探讨将“四爱”教育融入汉英翻译课程的教学实践,并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专业教师应以完善的教学观念、严谨的学科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将“四爱”教育自然融合于翻译课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文化自信,打造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广东、黑龙江教育学会最近举行座談会,对“爱的教育”“母爱”“童心”等問题进行了討論。大家认为,“爱的教育”是資产阶級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企图以“阶級調和論”来教育学生,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散布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企图以抽象的“爱”来“感化”学生,以  相似文献   

19.
赵媛媛 《广西教育》2023,(13):62-66
本文基于“健康中国”国家发展目标,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管理的过程中启动学校“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围绕“智趣乐园”“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生命教育”“生涯启蒙”六大主题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以其中的“生涯启蒙”主题课程为例,探讨“悦动童心”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包括: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整体构建按年级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以“悦动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实施;安排趣味团辅活动,拓展分学段或全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爱是教育的灵魂,学校是爱的源泉 我们一直怀念斯霞老师。斯老师写在儿童教育大旗上的“童心母爱”,是留给中国教育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在今天,爱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