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目前,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参与了“下岗再就业”的报道,这本是件好事,为稳定社会、服务大众作出了贡献。但有些媒体,特别是县、市级媒体对“再就业”报道失之偏颇。笔头、镜头对准那些“再就业”后创造骄人业绩的佼佼者多,报道那些下岗后较长时间内仍在待业的困难者少。给人的印象是:“下岗”无所谓,“再就业”很轻松。 其实,“下岗再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下岗”人员在“再就业”过程中必然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是中年女工困难更多,甚至不可能“再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她们的生活相当困难,她们的境遇值得同情。《红安报》对红安县商业系统近三年下岗者进行了跟踪调查,下岗人员半年内再就业的仅占30%,一年内再就业的约占50%,三年内还未“再就业”的占26%。这说明,“再就业”并不轻松。 我们的报道要实事求是,有分析、有深度地报道  相似文献   

2.
再就业报道跟“人”走———组织采写再就业报道断想辽宁日报褚少研孙潜彤新闻报道也分“冷暖季”?当我们几年前最初切入“再就业”这个报道主题时,“人往哪里去”的问题还没有多大的舆论气候。翻翻报纸,“再就业”三个字在1994年时还很少见。那时经济报道的核心还...  相似文献   

3.
曾唯潇 《新闻实践》2005,(12):51-52
对于媒体来讲,积极报道再就业新闻、主动介入援助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责任,也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再就业报道不是静态的主题报道,媒体要因时因事及时调整,才能真正搞好全社会都广泛关注的这个热点报道。 一、再就业报道侧重点的变化及特点 1、报道失业人员的困难处境,呼吁社会给予直接帮助。 自1993年始,随着对原有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企业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富余人员从企业剥离出来走向社会。于是,“下岗、失业”这一并不轻松的话题频频见诸报端,成为近年来媒体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随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的召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更是被提到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度上来认识。因此,搞好再就业报道,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是媒体义下容辞的责任。要搞好再就业报道,报道效果的把握问题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各新闻媒体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宣传列为重中之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深度报道,为“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有少数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贴凑”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注意,加以防止,以免误导。 下岗职工再就业,是指在国有企业失去工作岗位,没有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有就业要求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员,重新谋取新的职业。这个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作为“热点”宣传无可非议。然而,有的作者或出于对某些政策、定义不懂,或出于追求“热点”上稿率,故意拔高报道,采用了“推贴凑”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6.
报纸的批评报道无疑要抨击黑暗,鞭挞落后,揭露腐败。那么,它如何真正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这里应该把握好五个“点”。 一、明确的出发点 这里所说的出发点包括采制、刊播批评报道的主观愿望和对批评报道效果的预见。我们搞批评报道,主要是帮助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愿望,促进问题的积极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批评报道有一个较准确的预见,以免事与愿违。如对当前一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等问题的报道,新闻媒体应积极地正面报道在再就业问题上出现的新典型、新经验、新方法、新措施和为促进再就业工作制订的有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不能过多地批评职工下岗带来的种种负效应,特别是在不能较好地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谨慎下笔。如果我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目前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上,只能使读者徒生不满乃至怨恨之情,不能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容易使人误以为你不是在“擦灰”,而是在“抹黑”,甚至怀疑你搞批评报道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新闻报道(简称“下岗新闻”)是全社会的热点,也是新闻媒介报道的重点和难点。说重点,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再就业工程能否搞好,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许多报刊经常报道“下岗成了大款、下岗成了明星、下岗成了作家、...  相似文献   

8.
每天打开电视机或收音机,展开报纸或杂志,下岗与再就业的内容随时随处可见可闻,甚称“时代热点”。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社会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活和命运,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此天大的事情,怎一个“炒”字“了得”?所以,尽管我一直以为记者的职责就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大可不必自己背起一个沉重的驱壳来做事。但自从分管了下岗与再就业报道那一天起,我便寝食不安。我总觉得,一篇一句一字皆不可轻易写,一旦把握有误,便会出事,且极有可能是出大事。或许正因为有此忧虑,我在一年多的报道中,前后  相似文献   

9.
按市场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富余职工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国有企业大批职工下岗,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这一现实进行反映和引导,是关系到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事。就企业报而言,与职工群众更为贴近,更需认真、积极地去对待这一问题。我认为目前在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报道中,有两种错误倾向要注意避免:一是“怵”。也就是不敢正视这一问题,被困难吓住。表现在报道上或轻描淡写,或闭口不言,或只写“安置”、“解困”等等。二是“浮”。也就是一厢情愿,把再就业想得过于简单。表现在报道上往往是不切实际地夸大  相似文献   

10.
记者文摘     
记者文摘把握好下岗与再就业报道的度张希祥在《报改探讨》1998年第4期撰文指出,报道下岗与再就业要准确地把握“度”,做到:一、及时准确报动态。在对动态活动的把握上,要及时准确,不说三道四,更不指手划脚。即:1、采用跟进式报道下岗与再就业事件。2、全面...  相似文献   

11.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潮流的涌来,“下岗”与“再就业”已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大主题之一。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中央、省新闻媒介到地市、县级新闻单位,都拿出版面(时间段),开辟专栏,抽出一定的采编力量进行报道,形成了“宣传再就业、服务再就业”的强劲攻势。 仅以地市报为例,湖北《襄樊日报》在三版推出“再就业服务站”专栏。为下岗职工提供政策咨询、求职信息,《宜昌日报》的“三百六十行”以新闻照片形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第28条中,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并对扩大就业作了具体的阐述。 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做好就业报道是新闻媒体实现“三贴近”的具体形式之一。1998年,本刊曾组织过“搞好再就业报道”专题研讨,时隔5年,我国就业形式又发生了新变化,在新形势、新政策下如何做好就业报道,本刊再次组织专题,厘清就业报道的发展,探寻报道规律,以期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朱镕基总理在考察天津再就业工程时指出:“再就业工程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张工人报,在再就业宣传中,如何既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这就为我们工人报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 1997年5月30日,江汉工人报在头版头条和二条的显著位置,集中地发表了《市政府要求各部门把各项扶持再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我市十名下岗再就业明星受到表彰》的消息,自此,本报拉开了由过去的“零打碎敲”到集中持续进行再就业工程系列报道的序幕。 再就业工程报道是近两年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所有新闻单位密切注视追踪报道的重点,各种新闻媒体都在精心策划,积极报道,或辟专栏、或办节目、或摘系列报道,家家是好戏连台,高潮迭出。在这场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江汉工人报既有周期长(周二刊)容量小的劣势,但再就业工程主要涉及的是职工,也是近年来工会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本报具有与自己的读者对象贴得紧、关系密切、信息灵通的优势。在再就业报道中,我们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起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与下岗职工心贴心,关心他们的疾苦,把握他们的脉搏,热情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末,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例如“亚洲金融风暴”,“海湾战争”,“科索沃危机”,“美国总统弹劾案”,“美英空袭伊拉克”等等.国内也不例外,1998年长江和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涝灾害,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下岗再就业工作等。所有这些事件,令新闻工作者应接不暇,报道热点不断,报道领域延伸,报道内容集中,报道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党报来讲,积极主动地介入援助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党和政府赋予的政治责任,也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近两年来,《辽宁日报》把援助再就业工作视为“民心工程”,将其列为办报和社内议事日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涂艳 《当代传播》2000,(2):50-52
据专家预测,"再就业工程"从199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起,大约"用1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①这就是说,在2010年以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仍需与再就业人员同呼吸、共命运,再就业报道仍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回顾再就业报道已走完的三分之一路程,目前尽管是再就业报道的"热季"与最高潮,但它并未作为一种个性化的特殊报道发展成熟。面对变化发展中的就业形势,再就业报道将走向何方?当前的宣传策略和报道方针应如何调整以满足下一阶段经济改革深化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本文试图对当前再就业报道中的定量与变量作些初步的…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下岗职工中,一部分人凭借政策环境、个人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颇为引人注目的个体、私营业主。报台为了引导下岗职工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纷纷开辟专栏。这些“再就业名星”无疑成为记者们争相采访的对象。报台通过宣传,可以提高“再就业名星”及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按常理,这些个体私营业主是求之不得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本报去年在头版开了“转变观念天地宽”栏目,并派出10多名记者对县内“再就业名星”们进行集中采访。在采访中遇到的情况是“多数”拒绝采访。有一位记者前去采访一位已办起了较大规模精养鱼场的下岗职工,这位业主“无可奉告”,记者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改成图片报道,业主一气之下险些砸了记者的相机;另一位记者采访一个靠个人技术办起了汽车配件修造厂的再就业典型,这位业主紧锁车间,回避提问,拒绝拍照。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8,(5)
从去年始,宝鸡日报就把“下岗再就业”作为日常宣传的一个重要报道题目,通过政策引导、典型报道、强化服务等措施以及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报道形式,形成了强有力的报道格局,受到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解“疙瘩”,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宝鸡市目前下...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与“再就业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介绍“再就业工程”的背景材料,分析公共图书馆参与“再就业工程”的现实意义和客观条件,并提出了九项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这种期盼源起于这样一件事:据5月7日《文汇报》报道,上海理工大学2001届毕业生陈某,从一家公司辞职后,再就业屡屡碰壁。事后查明,该公司私自在他的档案里塞进两份无中生有的材料,一份是记载他受过记过处分,一份是公司对他的除名决定。因为有了这两份“黑色记录”,难怪其他单位都不愿意录用他。读了这篇报道,我立即有一种似曾相识和重温旧梦之感。大凡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对这样的事都不会陌生,许多人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比这更悲惨的遭遇。其“祸根”往往就在于档案中被塞进了“黑”货。按理说,个人档案无非记录和保存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