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雅疏证>类比手法的运用十分复杂,包括运用类比手法说明下列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各种现象:<广雅>的条例、合音词之构成情况、多音词的单称、物种内部的不同品种、动物的变化和行动情状、古人的生活习俗、古代文献对药草名称的辨异与统同、古代文献语句中的词义训释、古代文献的用语之例、古代文献的为文之法、读音有侈弇之别的两个词可以互相借用,以及音转之理.  相似文献   

2.
《广雅疏证》运用类比手法说明的文字现象,包括通假字和通用字的有关规律、某些异体字字形结构的特点、有些形声字与其声旁读音不一致的某些规律、某些连绵词字异而义同的情况,以及某些讹字规律。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一个"长"字的读音.  相似文献   

4.
<尔雅音训>中系联起来的同族词多数被证实确有同源关系,但还有一些有待验证,本文对<尔雅音训>中未被证实的同族词材料进行疏证,以证明其确实存在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同源字组在语义上存在着某些联系,《广雅疏证》对此也是多有揭示的。同源字组之间的语义关系也就是原词之间关系的表现。因此,考察同源字组间的语义关系等于考察原词语义的关系。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对同源字的研究,可以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内向型的,相当于现在对一组字内部成员间关系的系联与证明;一是外向型的,就是系联同源字组并对其语义关系进行探讨。例如:  相似文献   

6.
本文具体探讨《广雅疏证》所使用的“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以及与之含义相同的其他训诂术语(相对为文、相对、对言)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探求词义、判定单音词与双音词、校勘文句),强调正确理解“相对成文”这个训诂术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8.
“散文”、“对史”是《广雅疏证》用以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异同关系的训诂术语。《广雅疏证》中“散文”共用了26次,“对文”共用了29次,涉及的同义词共31组。全面而系统地剖析了所有这些同义词之间的词义关系和差异状况,条分缕析地进行具体说解,将会深入理解“散文”、“对文”这对训诂术语的性质和用法,并对进一步了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有关同义词“有同有异”的词义观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合声证义与倒言证义是《广雅疏证》中所运用的众多证义方法中的两种。合声指将二字之音合成一字之音,其一字与二字同义,合声证义即指以其二字之义证明其一字之为训,属以声证义手段。倒言指将原双音节词语之单字次序颠倒,其单字逆序形式与原形式同义,倒言证义即指以其单字逆序词语之义证明其原序词语之为训,属一般证义手段。  相似文献   

10.
词语解释是中学语文课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词语解释就是对词语的含义、性质(即词性)和用法的揭示和说明。解释词语的中心是对词语的含义的揭示,但有时还须兼顾词性和用法以及字的音形等方面。中学语文课词汇教学中对词语的解释,包括的范围是相当广的。古汉语中有注、解、释、疏等区别,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解释常常牵涉到注、解、释、疏等。注、解、释、疏,有时是互通或等义的。但它们仍是有区别的。注是指插在正文之中但不是正文、只对正文的有关部分作说明的那些文字。从这个角度说,解、释、疏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