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仰望天空     
风尘是这个世界上刻着沉重的分子,在风的搬迁中那些拧在面颊上的固体颗粒改变了多少青春的走向。人们从一地移到另一地,改变的仅仅是心情而并非时空,生活实际上是一种位置。而顺流直下的坦荡人生则是对它的最恰当的解释,这解释的最高境界便是能以足够的底气自圆其说,正像一个天空在我们头顶而我们深知它的空中有种种难以洞穿的神秘  相似文献   

2.
2008年在无数人的期待中如约而至。和已往不同的是,由于奥运的缘故,这个特殊的年份其实早巳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此前我们所经历的若干年,似乎都成了一个铺垫。成了这个年份揭幕之前的序曲。然而,当它真正来到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不怀有一份特殊的感受,还是感到它的到来似乎是转瞬之间的事。  相似文献   

3.
美国《财富》杂志载文指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众多家电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另一个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20世纪属于微电子芯片的话,21世纪则是生物芯片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程红泽 《考试周刊》2008,(51):133-134
犹太历史文化宛如色彩缤纷的万花筒,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视角的变化,甚至于心绪的起伏,对它的解读都会有所变化,溯其根源,只因其历史文化的每一阶段都相应凸显出特有的犹太气质与精神。对于曾在哈尔滨繁衍生息的犹太人来说,《犹太生活》周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充当了张扬这种气质与精神的载体。周刊的历史及其所涵盖的内容是哈尔滨犹太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现象在物质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各层面的集中体现,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每个时代的青年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大学生作为近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阶层,代表着新生事物与朝气。通过《安大周刊》我们可以看到每周总理纪念周仪式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了解时局的窗口,规律的作息以及繁重的学业让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丰富的社团活动以及外出考察展现出他们惊人的活力和组织力,频繁的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赛事让他们有了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健体格,师生之间也充满着浓浓的情谊,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此同时,复兴民族的大任也寄托在青年身上。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2020,(3):6-9
站在2020年这个时间点上,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过去20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1世纪作为人类曾经梦想的高科技时代,似乎带给人类的震撼并没有从前科幻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强烈。如今我们这个时代,科技的主要表现是手机、移动互联网、基因工程,而那些经典科幻电影中信誓旦旦预言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究竟如何了呢?  相似文献   

8.
小茅屋     
小说,在我们的头脑中作为一个概念,最核心的东西无疑就是故事了。小说家想着如何把故事写得娓娓动听,有来有去;读者更足期待看到一个曲折而又明白的精彩故事,获得一种“窥视”的满足或是体验的新奇。但是,我们慢慢发现小说不再是只有一种面貌了,它甚至开始偏离那种有头有尾、曲折离奇的故事核,把人们的注意力集  相似文献   

9.
从我做学生到我做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这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相处,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氛围的美妙画面,以至我们忘了它只是一篇为介绍《桃花源诗》而写在前面的序文。打个比方,如果说《桃花源诗》是一颗璀璨珍珠的话,那《桃花源记》便是一个盛装这颗珍珠的匣子。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这个匣子是如何的精美,  相似文献   

10.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9,(8):2-2
《中国新闻周刊》:新课改时代的高考作文;《新民周刊》:名校聚首世博园;《南风窗》:对话九大名校校长:大学怎么办;《三联生活周刊》:求解新北川中学:是否承担纪念主题现分歧;《新周刊》:当代中国人的成长链;  相似文献   

11.
1949.10.1-1971.4.9《时代》周刊的报道中所呈现的中国,是一个极度负面的"风雨飘摇的邪恶帝国"的形象,这一形象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距较远,其报道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准确和片面的成分。导致这一时期《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不太客观公正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其持有强烈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二是其将中国视为严重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敌人。  相似文献   

12.
傅雷 《中文自修》2010,(6):24-26
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上午 聪,亲爱的孩子! 期待了一个月的结果终于揭晓了,多少夜没有好睡,十九晚更是神思恍惚,昨(二十日)夜为了喜讯过于兴奋,我们仍没睡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国统区,思想文化异常活跃,涌现了大量刊物。《生活》周刊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主编邹韬奋作为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经历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无产阶级立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急剧转变。《生活》周刊的办刊方针也由“有趣味有价值”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修养为内容的刊物转变为“新闻评论性质的周报”、“主持正义的机关”,在抗战时期的上海处于舆论的先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生活     
《世界教育信息》2005,(3):58-58
生活不是记分数。它不是关于你有多少朋友或者你有多受欢迎。不是关于这个周末你是否有计划还是独自一人。不是关于你在和谁约会,曾和谁约会,和多少人约会过,或者根本就没和任何人约会过。不是关于你曾吻过谁。它也不是关于两性的。它不是关于你的家庭中有谁,他们赚多少钱或你驾驶什么样的车或你在哪上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是杜甫研究的黄金时期。重庆图书馆藏其相关著述颇多,主要有四:《杜甫诗里的非战思想》、《杜甫生活》、《李白与杜甫》和《李杜比较》。四著版本各异,且因新方法的援用,为杜甫研究辟出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郑超 《湖南教育》2008,(6):35-35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多种身份。有多少身份就有多少义务和责任。走进课堂,我是教师。面对学生,我可以无愧于心。回到家里,我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而我,给了女儿生命却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孩子,我对不起你。  相似文献   

17.
孙犁通过编辑和批评家这两个角色,利用编辑《文艺周刊》这个平台,发现、培养和提携了大批的文学新人,完成了文学的代际传承,并间接地参与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的建构;然而,作为一个作家身份的孙犁的远去,以及一个身兼编辑和批评家孙犁的诞生,恰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身体、疾病、社会、政治等内容,这其中又隐含了多少的时代喟然之叹.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能够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实现对接,就不再是空穴来风.  相似文献   

18.
《蒹葭》的美与山水画多有相似之处,它通过画面的远近结合,虚实变化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充满张力的画卷,在重章叠句的结构中,诗人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一唱三叹,全诗不着一个思字,却使读者体会到诗人对“伊人”那深深的企慕;全诗不着一愁字,读者却在诗中体会到了那求之不得的无尽的惆怅,可谓是“景外有景”“画外有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蒹葭》创造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完美意境,它是中国诗歌大画卷中的一幅淡烟轻笼的水墨丹青。  相似文献   

19.
遥远的悲壮     
王浩然 《师道》2005,(10):55-56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悠悠历史长河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丰功伟绩?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仰望那座载满故事的历史书香城堡,墙面斑驳,气息凝重。可是我们无从得知,那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故事?  相似文献   

20.
“鸡兔同笼”是传统算术中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命题:笼子内有鸡又有兔,共45个头,116只脚,问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对于这个问题,习惯的解法都要经过设未知数、列方程式、解方程和作答四个步骤,显然比较麻烦,对于没有学过方程的人来说更成了一道难以下手的难题了。不过有人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