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优先权日是优先权制度中一个重要概念,是专利申请中一些关键期限的起算点。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梳理了PCT申请国际阶段优先权规定、程序,列举说明了不同优先权法律状态对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效力审查的影响,剖析了常见的误区和盲点,同时为申请人提供了参考建议,帮助申请人及时补救错误,避免权利损失,保障申请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为方便专利申请人申请专利,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专利法部建立了优先权制度.我国专利法也不例外.本文拟对此略作介绍。外国优先权制度外国优先权是指申请人在外国首次提出有效的专利申请后,在一定期限就同一主题向我国提出专利申请,可以要求享有其在先申请的优先权,即以其第一次在外国提出申请的日期作为申请日。外国优先权又称国际优先权。外国优先权导致了申请日的提前,是对申请人的一种优惠待遇。我国专利法第29条规定:申请人自发明或实用新型在外国第一次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12个月内,或者外观设计在外国第一次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申请人提交PCT申请数量的不断增长,进入国家阶段的申请数量也日益增多,但我国申请人对PCT体系的了解程度有限,办理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手续时的失误较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本文结合审查实践梳理了申请人办理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手续时应注意的特殊问题,主要涉及PCT申请在中国效力的判断、最低手续、援引加入保留、重要期限、关注对国际公布文本信息更正及国际阶段通知书、关注专利合作条约及其实施细则的修改等。  相似文献   

4.
按照《专利合作条约》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一件国际申请,从其申请之日起到获得专利权,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国际阶段和国家阶段。在国际阶段,申请人可以依据《专利合作条约》第P9条和第34条规定对其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在办理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手续的同时和进入国家阶段之後,申请人还可以根据条约第28条或4P条及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5P条、第109条的规定,对其申请文件提出修改。正因为有国际阶段的存在,使得PCT国际申请具有不同於国家申请的修改机会。申请人在国际阶段所进行的修改,对其进入国家阶段後有什么影响?申请人是否可以在进入国家阶段的同时做出新的修改?或者可以在国际阶段的修改基础上再次修改?  相似文献   

5.
一、优先权的意义优先权原则起源於《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目的是便利申请人在不同国家申请专利和商标。优先权原则是指:申请人在巴黎公约成员国首次提出申请後的一定期限内,再向其他成员国提出同一主题的申请时,能以首次申请的申请日作为在後申请的申请日(称之为优先权日)。外国优先权确立的基础在於绝大多数国家对专利的授予均采用先申请原则,即法律推定最先提出申请的人为最早完成发明创造的人,对於同样内容的发明创造,只授权给最先提出申请的人。优先权的法律意义在於“将优先权日视为申请日”,所享有的是在先申请文件的公开内容的优先权,而不是在先申请所请求的保护范围的优先权。  相似文献   

6.
专利权期限补偿能够激发制药企业进行新药创新和上市销售的积极性,但同时会限制仿制药的竞争速度。基于中国国情,研究如何科学合理设计专利权补偿期。通过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药品专利权期限补偿制度的适用对象、申请流程和补偿期限的对比和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和药品结构导致了各国家和地区对于药品专利权期限进行补偿的形式和内容均有所不同。中国应将药品专利权期限条款应单独设置,并降低其激活条件的标准、更改专利权延长期限的起算时间点,以及将部分条款规定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首先,由于美国是巴黎公约成员国,同时也是PCT成员国,因此,申请人既可以通过巴黎公约途径提交美国申请,要求享有在先申请的优先权,也可以通过提交PCT国际申请进入美国国家阶段;其次,美国专利法中规定的专利申请类型较多,  相似文献   

8.
各种专利费用及缴纳期限1.申请费申请专利后,首先需要缴纳的费用为申请费、发明专利的申请公布印刷费、申请附加费、优先权要求费(要求优先权的)。申请附加费是指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包括说明书附图和序列表)页数超过30页或者权  相似文献   

9.
一、新加坡文献的特点 1、新加坡有两种专利文献,即: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注册。在新加坡现行法律下,发明专利有效期是自申请之日起20年(某些特殊情形下自缴纳续展费之日起算),该期限不得延长。  相似文献   

10.
优先权制度源于1883年问世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为什么巴黎公约要规定优先权制度,它的设立初衷是什么?优先权的作用有哪些?优先权制度与先申请原则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申请数量的急剧增长,进一步完善外观设计专利制度的需求也随之变得更为强烈。在诸多有待研究以及解决的问题中,业界对产品部分外观设计保护的争论特别突出。本文围绕部分外观设计如何在中国进行变通申请保护的问题进行探讨,例如享受优先权日、合理撰写设计要点和利用相似外观设计合案申请制度,以尝试对部分外观设计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影响因素对提升专利审查效率非常重要。以1993—1999年期间中国授权的维持届满专利为样本,采用Violin Plot和Cox回归模型,分阶段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的影响因素发现:初步审查周期与申请人国别显著相关;实质审查周期与申请年份、技术领域、申请人国别、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权利要求数、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显著相关,其中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和权利要求数是实质审查周期的保护因素,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是危险因素。建议在初审阶段压缩初审期限,延期理由严格化,探索申请人需求导向型审查模式;在实审阶段将技术领域实审部门精细化,合理限定权利要求边界和数量,加强建设智能检索系统,优化审查流程等;探索检索外包等创新审查模式,确保审查质效平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PCT国际阶段检索与初审中出现的优先权核实问题展开论述,以实际案例来列举可能遇到的各种需要核实优先权的情况,特别介绍了在要求多项优先权的条件下有序清晰地判断需要核实优先权的情形以及核实优先权的基本原则,对国际阶段的审查具有一定帮助,同时也提醒申请人重视PCT申请的优先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章“关于国际申请的特别规定”中对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时限、程序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对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的审查,与对直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的实体审查是一致的,即审查员对于实体内容的把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自我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以来,PCT已成为我国用户向国外申请专利的重要途径,PCT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2018年中国PCT专利申请的数量共53345件,在全球排名第二,同比增长9.1%。与此相对应的,依PCT规则进入其他国家阶段的专利申请数量却不多。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三国以及华为公司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及进入国家阶段申请情况的分析,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专利申请优先权 所谓"优先权"是指申请人在一个缔约国第一次提出申请后,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就同一主题向其他缔约国申请保护,其在后申请在某些方面被视为是在第一次申请的申请日提出的.换句话说,申请人提出的在后申请与其他人在其第一次申请的申请日之后就同一主题所提出的申请相比,享有优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近来的代理实务中,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申请人是某美国公司,其主张利用美国的在先的"实用专利"(utility patent)申请作为中国外观设计优先权的基础。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发现作为优先权基础的美国申请的类别是"实用专利",据此认为,在先申请与在后的申请并非同一主题,故发出"视为未要求外国优先权通知书"。  相似文献   

18.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对发明专利申请也采用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其缺陷则是不利于保护专利权,不利于鼓励发明创造。一、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不利于保护专利权我国专利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自申请日算起,“发明专利的期限为二十年”。但是,这个期限并不是保护期限,真正的保护期限是从“颁发专利证书之日”算起的。尽管我们对发明专利申请技公开后规定了临时保护措施,但临时保护的法律效力十分有限。要使一件发明能获得真正的专利保护,就应该尽快获得专利证书,可是,我们现行的审查制度规…  相似文献   

19.
新修订的审查指南自2006年7月1日已正式生效,通过参与审查指南的修订工作,谈几点对审查指南第三部分“进入国家阶段的国际申请的审查”修订的浅析,仅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保护类型(第一章第3.1.2节)修订后的审查指南规定:“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国际申请指定中国的,办理进入国家阶段手续时,应当指明要求获得的是‘发明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两者择其一,不允许使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方式。如果申请人未选择保护类型或者同时选择‘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欧洲专利局(EPO)的最新规定,选择欧专局作为国际初步审查单位的PCT申请人,可在国际初步审查阶段向欧专局提交两次修改或答复意见。此规定自2011年10月4日生效,适用于2011年12月1日当天或之后国际初步审查报告撰写期限届满的PCT申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