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一、中英死亡教育的背景和意义中国两千多年儒家正统的思想: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这来自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即便是现在,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避讳谈论死亡的。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中小学生更容易漠视生命,死亡意识淡薄,并且漠视自己的、他人的或其他物种的生  相似文献   

2.
段德智教授这部洋洋五六十万言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的超越>是在其具有广泛影响的<死亡哲学>之后就开始构想的哲学,这一哲学一方面要超越他自身的<死亡哲学>,另一方面又要向现代西方主流哲学家关于"主体之死"的思想发难,要能真的实现这双重"超越",世界哲学必定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3.
由于通讯手段落后,清代在任何督抚死亡后到朝廷得到消息任命新督抚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这就形成了"死人督抚"现象.钱实甫的<清代职官年表>较之<清史稿>的职官年表为好,已为学界所公认,但在一些督抚的死亡日期上仍不可避免地重蹈了<清史稿>的覆辙.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齐补本将卧本"做官"改为"做馆",并无版本依据,可见刘红军文中肯定齐补本所改,显系对<儒林外史>原文的误读.因此,保存卧本原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安德森的<林中之死>及鲁迅的<祝福>的死亡结局,反映出两位作家在死亡结局的艺术创作及艺术效果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林中之死,弥漫着浓郁的浪漫色彩;-个是人中之死,充满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种差异主要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而不同的审美情趣及创作思想是基于两人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中写了将近二十个笑话,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使小说雅俗共赏.在小说中,穿插诗词歌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模式,但是穿插笑话(有时是小故事),并不多见,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中,几乎没有,但在<金瓶梅>中却大量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者自称兰陵笑笑生,他的名字与笑话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8.
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主要表现了死亡主题,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告诉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戮"之探究     
上古汉语中的"戮",其义不同于"杀",今人往往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其含义略等于"责罚以示众".对活人可以行戮,对死人也可以行戮.  相似文献   

10.
再读"金钏儿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伟 《现代语文》2004,(11):16-16
<红楼梦>这部不朽的作品,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金钏儿之死"是其中描写得很出色的一件事.一些人认为金钏儿是被迫害致死的,"金钏儿之死"这件事是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典型事例.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