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胡鸿章 《武当》2000,(5):49-50
《道德经》之训诂释译的著述,历代络绎不绝,至今仍在翻新。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次解评《道德经》的争辩,按王力当时的见解认为,“现在有人说:‘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的,那么他注释的老子就是唯物主义的老子,如果他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注释老子就成了唯心主义的老子’”(《龙虫并雕集》)。《道德经》怎能任意解释呢?诚如明&;#183;憨山释德清所说:“搜诸注释,皆以己意为文,若与其角,则其义愈晦……是以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老子道德经解&;#183;序》)愈注离老子的原意愈远了。  相似文献   

2.
爱之越深求之越苛,作为一个忠实的读,我常给《上海集邮》“挑刺”。最典型的事例是:《上海集邮》第78期封二刊出一张称作“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极限片,笔将片图、票图(T143-3)仔细对比后认为:两并非反映同一事物,于是提出了异议(《上海集邮》2873页),但又遭到了许恩浩先生的否定。他认为片图和票图均为“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我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俗称的老庄学派,系指以《老子》(又称《道德经》)和《庄子》两书为理论指导的学派。《老子》的作者,据考有多人,现公认者为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我国道家尊为鼻祖,道教尊为“玄玄上帝”。由于他一生中重视养生,所以成为我国古代的寿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老子列传》。其中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庄子》(又称《南华经》)的作者公认为庄周及其门人,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中心人物,他继承了老  相似文献   

4.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5.
汪登伟 《武当》2024,(2):45-49
<正>清代中后期,丹道史上出现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叫闵一得(1749-1836)。他继承老子修身以济天下,庄子神凝使物而不疵疠,践行《太平经》“内以致寿,外以致理”,《度人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丹家内功外行,雷法“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以炼修济度的思想,延续黄老修身济世之梦,阐扬“医世”之道。他本着律、宗、科、法一贯之理,将诸道术用玄关一窍统摄,可谓数百年来掌握道教要领的大师级人物。这里仅介绍他的玄关说。  相似文献   

6.
张天绪 《武当》2024,(2):4-6
<正>老子和他所著的《道德经》深奥无比,历久弥新。两千多年来,研读者不计其数,但又没有谁能够完全把握他的精神内核。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曾问道于老子。据说,有一次孔子出来后,弟子问他有何感受,孔子说,老子是云中的龙,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神龙见首不见尾。这证明老子是大智慧,是哲学家、思想家。《道德经》与《易经》《黄帝内经》被后人并称为道家三玄,高远神秘。《道德经》为什么那么有魅力,是因为老子是站在云端看天下,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体现了他饮食的智慧。在《道德经》第12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就行了。为腹是“以物养己”,就是用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以物役己”,用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这就不对了。那就意味着人变成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就叫“为目”不叫“为腹”。老子又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另一点,即“五味令人口…  相似文献   

8.
我知“道”     
方瑛 《武当》2009,(1):46-47
老子在《道德经》里写进了70个“道”子,这标志着“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和基础,是经文中最最重要的词语。是否理解“道”的真意,成为正确解读《道德经》的关键。但是,当今却有一部分人,对“道”的认识还处于蒙昧之境,根本还没有弄明白《道德经》里“道”字的真实意义,就写出了大量与“道”意向悖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说创始人,思想家。著有《老子》一书,其中一段关于"三分法长寿观"论述形成老子养生之说的核心。 他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  相似文献   

10.
老子名聃,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相传是老聃所著。老子的理论比较玄虚,他的某些哲学论述与古代气功学说混在一起,更使人有一种迷离的感觉。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相似文献   

11.
庄子和鱼     
道家学派似乎和鱼有某种特殊的关系。例如,太极图上有阴阳鱼,道家学派的论述也有许多涉及鱼的内容。战国时期的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一位著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在《庄子》一书中留有许多有关鱼的论述。 《庄子·逍遥游》里的鲲,大概是文字记载的最大的鱼了。“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里,庄子以奇特  相似文献   

12.
方瑛 《武当》2009,(12):42-42
在老子著《道德经》第二十章里,有“绝学无忧”之说。日前,笔者曾在某电视台知识讲座节目中,听到主讲人针对这句经文解释说:不学习,就不会产生忧烦。其后,也未做出延伸解释,便含糊地匆匆带过。如此,不知是给老子脸上贴金,还是抹黑。笔者想起,以前也曾有人错误的领会:“绝圣弃智,利‘民’百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及“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师传为据,以独特的人生经历和视角,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认为“柔弱胜刚强”与“刚强胜柔弱”乃是老子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理论,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精华,从太极拳的原理依据上来看,两者颇有渊源。太极拳中的“柔”与“慢”的原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与“道法自然”的紧密联系即是渊源的印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林书立 《武当》2011,(12):47-49
老子不但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益寿也。"司马迁认为,老子的长寿得益于他的"修道"。《列仙传》也说:"老子好养精气"。在《道德经》中,老子不但提出了"道法自然"、"少私  相似文献   

16.
出身于韩国贵族的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较孔子的年代约晚270多年,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散文家,他综合了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法、术、势三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人影响很大。由于韩非善于取道、儒、墨诸家之长,其养生之道,亦高人一筹。在《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观点影响之下,韩非认为,人要健康长寿,须适动静,省思虑,惜智慧,爱精神。他鲜明地提出“少费即谓啬”的主张。人有七情六欲才能生息繁衍,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节。如不节情欲则亏精损神,必招祸患。耳之欲五声,目之…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国传统"落活"中的"合"和"开"有了同《鹅幻汇编》记载所不一样的改进,已故的魔术戏法表演家万子信,是杨小亭代拉师弟穆文庆的弟子,自幼变戏法撂地跑江湖,曾去国外卖艺为生,解放后担任长春市杂技团副团长,曾编写《中国魔术变法》和《怎样变戏法》两本著作,在书中“落活“部分,他将“蚂蚱腿钩”改进成更先进的“葫芦锤钩”,  相似文献   

18.
道家养生趣联雪岭终南山古楼观说经台老子祠大门内《道德经》碑石侧面,刻有一幅联语:上联右上角标明“太上老君作”。由14个冷僻字组成的这么一幅俨若天书的联语,曾使多少游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为憾。这14个字都是按照道教经义,依六书构字中的会意之法创造出...  相似文献   

19.
“怨”是生活中很暧昧、很矫情、很常见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在最亲密的人中间产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这是距今2000多年前《管子》书中的名言。为什么爱是恨的开始,德是怨的根本呢?《管子》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期待回报,也就是怀着欲望所致。心怀这种情绪的人,一旦抱怨起所遭遇的事情,总喜欢夸大其词。出了问题,也总是习惯性地埋怨身边的人:妻子、孩子、朋友、同事。这种抱怨常常胜过感谢,他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的错误上面:抱怨没有人了解他,抱怨别人瞧不起他,抱怨服务太差劲儿,抱怨事情太多忙不过…  相似文献   

20.
温冰 《武当》2014,(8):40-43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而“道反”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理论。老子认为,“道”能产生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反”,亦即《老子·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道反的运动规律有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