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在本村的祠堂里上学。教我们的是村里的一位民办教师,他叫钟隆俊。学校有三个年级30多人,以祠堂天井为界,前厅坐一年级,后厅坐二、三年级。有的学生还要背着弟弟妹妹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钟老师却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在祠堂上学的日子。劳动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村边山脚下,学校有一块面积大约四分的地,钟老师根据农事需要灵活安排劳动课。每次劳动都是三个年级同时进行,大的学生带好镰铲锄头,小的学生带上勺子、提着小桶。钟老师还要吩咐两名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抬  相似文献   

2.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在本村的祠堂里上学.教我们的是村里的一位民办教师,他叫钟隆俊.学校有三个年级30多人,以祠堂天井为界,前厅坐一年级,后厅坐二、三年级.有的学生还要背着弟弟妹妹上学.条件虽然艰苦,但钟老师却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蒙教育.所以,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在祠堂上学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翻花绳     
今天,农村的许多孩子上学动不动就得跑几十里路,我当年上的小学就在村中间。校舍是一个很大的祠堂,东半边隔了两间,一间作老师的办公室,一间作教室。上课时,一、二、三几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里,老师一会上三年级课,一会上二年级课,然后再上我们一年级课。上大学后我才知道那叫复式班。  相似文献   

4.
老师领进门     
一九四二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老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今年已届古稀,退休归里十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红摹纸…  相似文献   

5.
本课例曾获“2008年四川省小学英语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的一等奖,授课者周洪涯老师赛课前四天抽课题,短期准备,借展评活动开展学校(小学)三年级某班上课,授课时间为30分钟。课例实录由周洪涯老师和四川省教科所付春敏老师根据录像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6.
本课例曾获“2008年四川省小学英语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的一等奖,授课者周洪涯老师赛课前四天抽课题,短期准备,借展评活动开展学校(小学)三年级某班上课,授课时间为30分钟。课例实录由周洪涯老师和四川省教科所付春敏老师根据录像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在日本东京中野区江古田小学,笔者有机会听了一堂三年级的道德教育课。授课教师是该班的班主任、有着23年教龄的村冈节子老师。上课铃声一响,村冈老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向学生们讲起了一个小故  相似文献   

8.
小小起义     
<正>村子里的小学是分校,只有一到三年级各一个班,四年级之后就得走一小时的路,到山下的本部上课。也许太偏远了,所以除了专带一年级的老师因为一家人就住在村子里而始终没走之外,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老师好像一直来来去去。最久的一年,短的一学期,甚至还有一个女老师报到那天哭着爬上山,第二天就离开了。唯一待过一年的那个老  相似文献   

9.
伍老师     
那是1974年9月,我刚升入小学五年级。开学时,我们班换了一位男班主任——伍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是女性,第一次有男老师给我们上课,我的心既有些紧张,又有些莫名的冲动。  相似文献   

10.
我之所以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这和我遇到的几位老师有很大的关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老家镇江读小学,那儿原先是一座古老的祠堂。大概上到三年级就开始用毛笔写作文了。第一次写作文,心里既好奇又着急,因为不知道什么是  相似文献   

11.
许多悲欢离合的场面连缀成生命的轨迹,我们常常会将那些美丽的画面在记忆中定格,然后在心中永远珍藏……那时候我读小学三年级,学校离家大约有二、三里路,是一个单人复式点小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只有二十几个学生,都由一个女老师教。老师姓余,高挑挑的个儿,短头发,脸圆圆的,经常穿一身素净的白衣黑裙。她上课的时候,脸上总挂着舒心的微笑,像晴日里的天空,让人赏心悦目。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美丽文静的人。她有一个儿子,与我同岁、同级,名叫阿兴。阿兴和我还有我的邻居柱子是最要好的朋友。每一次上学放学要经过那个叫桐树坡…  相似文献   

12.
眼镜     
记得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领到了一笔助学金——10元钱,就兴冲冲地来到西单一家著名的眼镜店,为我的远在家乡的一位小学老师买眼镜。营业员问我:他是近视还是远视?近视多少度?验光没有?我几乎傻了眼,怏怏不乐地转头就走。我实在不知道老师近视多少度,只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课时,脸几乎要贴在书本上。我那时就觉得老师很可怜,想等长大了给老师买一副眼镜。老师脸贴在课本上,一字一句地念。下边同学顽皮胡闹,千奇百怪,欺负老师看不见。只是在噪音太大时,老师会停止讲课,严厉地在讲桌上敲敲教鞭——其实就是一根削过的树枝,点一点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几个同学的名字,板起脸来吓唬吓唬。这样我们能安静一会儿。但老师的脸一埋进书本里,下边就又反了天了。我们小学一到三年级是复式班,也就是三个年级60多人一块儿上课,老师给一年级讲完生字,再让二年级背书,然后再给三年级讲解课文。到了四年级,我们才有资格分到一间单独的教室上课。校长反复给我们讲,你们四五年级是高年级,老师都是城里中学回乡的高材生,  相似文献   

13.
因为我"海拔"不高,所以从小学到初中,总是坐第一排,整天面对老师那严肃的面孔,上课连动一下都不敢。我清楚地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的一  相似文献   

14.
王剑 《良师》2004,(24)
眼话题聚焦演写人是同学们经常遇到的一类题材。可总有同学问,为什么我写的人物形象不鲜明,性格不突出呢?出现了这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做到围绕中心选择具体的材料。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呢?眼精段链接演那是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  相似文献   

15.
从“垃圾堆”返回课堂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是1966年,动乱的年代,那个时候不让学生上课,更不允许老师教学。大家因为学校不上课,每天都在调皮捣蛋。就在这样的玩乐日子里,学校突然调来一位又黑又瘦的女老师——韩老师,是专门负责教我们的。  相似文献   

16.
正父子两代不一样的童年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三间不用的仓库。教室窗户上糊着塑料薄膜,风吹过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课桌是用砖块和木板垒起来的,很窄,也不稳,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门板。记得当时是复式课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我们的是一位黑瘦的男老师,他先教一年级认字,二年级的同学在外面玩;然后教二年级的同学数学,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室外面玩。接下来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9月10日,九江市委、市政府在九江宾馆隆重举行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武宁县鲁溪镇三湾村教学点汪家富老师,作为优秀教师的代表在大会上发言,讲述了自己在大山深处守望教育的平凡故事,赢得了阵阵掌声。汪家富任教的三湾村小学位于赣北武宁县柘林湖库区的湖汊深处,是只有一个教师的教学点。学校建在一座小山丘上,有两间20来平方米的教室和一个套间。今年秋季开学,学前班至三年级共四个年级,才15名学生,他们只用一间教室上课,进行复式教学。另一个套间是师生  相似文献   

18.
家乡在江南水乡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我们的小学是村口的一个祠堂,祠堂的前后是些又高又粗的楝树。老师姓孙,过去当过私塾先生,后来成了我们的老师。孙老师严肃得很,从来都不苟言笑,我们自然就很怕他。孙老师上课,除了课本、教鞭,还随身带有一块小黑板。小黑板两尺见方,槐木做的,厚重坚实,正面黝黑光洁。听说比我们的年纪还长,算得上是个老古董了。上课时,孙老师就把小黑板挂在祠堂正中黑漆漆的圆柱子上,带我们识字念词学课文,教我们数数做加减乘除法。后来村里把祠堂隔了一下,加砌了堵泥砖墙,又在墙上抹了块稍大一点的黑板,可是每天上课,孙老师仍然带着他那块心爱的小黑板来。  相似文献   

19.
老师领进门     
一九四二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到邻村小学读书。这个小学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四十人。老师姓田,私塾出身,后来到县立简易师范速成班受训三个月,十七岁就开始了小学老师生涯。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桃李满门,弟子不下三千,今年已届古稀,退休归里十年了。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开学头一天,我们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木主之后,便排队进入教室。每个一年级小学生,配备一位三年级的学兄带笔。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上课,就命令三年级的学兄把握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摹纸。红…  相似文献   

20.
至今难以忘怀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日记评讲课,也许它是我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清晰地记得,由于战乱,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座幽暗的祠堂里,小到七八岁大到十六七岁的孩子混坐一堂,听那位严厉的老师讲课。他举起我的作文本时我的心就像在喉咙口跳动一样仿佛停止了呼吸。他脸上毫无表情地一连读了我五篇作文,然后望着大家说:“你们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