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看三个真实的故事: 没糖吃的孩子:有这么一个孩子,刚入小学一年级不久,就被老师称为“木头疙瘩”。期末考试后,即春节放假前夕,班主任买了45块糖,班里恰好是45个孩子,他天真地以为自己也能吃到一块糖。而老师却把44块糖分给44个孩子,自己嘴里也吃着一块,唯独这个成绩差的、拖了全班成绩后腿的男孩没糖吃。那些幼稚的孩子们咯咯嘣嘣嚼着糖,齐声嘲笑这个没糖吃的孩子。而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全班学生用手指抹着脸蛋羞他。  相似文献   

2.
刘天旭  蔡秀山 《现代语文》2006,(11):119-120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200名幼儿园孩童召集起来,一人发给一块糖,并向所有的孩子许诺:如果在1小时内能够不吃掉手中的糖,1小时后,将发给那些将手中糖块保留下来的孩子一个人5块糖果。实验过程中,一部分孩子因受不住糖果袭来的阵阵香味的诱惑而吃掉了手中的糖,另一部分孩子因为那5块糖的诱惑,而将手中的糖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实验结束后,这群同样的孩童手里有了不同的结果:一边是两手空空,一边是喜捧糖果。  相似文献   

3.
在一所幼儿园里,一群4岁的孩子被带进一个大厅,他们每人面前的桌子上都放了一块儿果汁软糖。心理学家对他们说“:这块儿糖是给你们的,你们现在就可以吃掉它。我要出去办点儿事,如果谁等我回来后再吃,我就再奖励他一块儿。”心理学家出去后,孩子对待自己那块儿糖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糖塞进嘴里;还有的坚持了一会儿,就不再等了,也把糖放进嘴里;剩下的孩子一直等到心理学家回来,得到了双份的糖。后来,心理学家对这群孩子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吃糖时不能忍耐的孩子普遍没有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特别到考大学时,那些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卡尔就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该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坚持下来:有的闭上眼睛,避免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让自己努力睡着。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糖。为什么小朋友之间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相似文献   

5.
从报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贩子拐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哭,一直叫着人贩子叔叔,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叔叔,我最爱吃这种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欢吃糖吗?叔叔,给你吃,挺甜的。”这时,人贩子才想起自己也有一个家,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女儿也喜欢吃糖,每次吃糖,都要送进他嘴里一颗,亲亲地问道:“爸爸,甜吗?”人贩子这才意识到,生活在最困苦的时候,也有它甜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开心角     
统计学家 有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 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 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纸条,上写: “擦眼泪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 5次,每个气球的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 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再过这样的星期六 0次.”  分糖果 叔叔要考侄儿的算术,问他 说:“我拿6块糖让你和弟弟均 分,你分几颗给他?” “2块.”…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在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正在给孩子们布置任务:用游戏区里的积木搭建一座大桥。孩子们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昨日参观的大桥,一边开始用五彩缤纷的积木专心致志地搭建起心中的大桥来。到了该结束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的大桥线条流畅,有的大桥气势磅礴,有的大桥色彩和谐,但也有些大桥摇摇欲坠,有的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完成任务的孩子每人得到一颗糖作为奖励。为了表示鼓励,在幼儿园参观的一位客人也特别地给了一个未完成任务的孩子一颗糖。可是,这个孩子接过糖以后,显得很伤心,以致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户外活动。前苏联儿童心理学家列昂节夫观察到了这个孩子的表现,认为糖并未起到安慰孩子和鼓励孩子的作用,相反地,这一举动反而使孩子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伤心,从而产生一种羞愧心理,仿佛手里拿着的是一颗“苦味”糖。  相似文献   

8.
漫漫旅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学会从长计议,甘于寂寞,打牢基础,从而实现质的飞跃。”著名科学家王选在谈自己人生之路时,讲了个故事: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给一群孩子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到主持人回来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糖。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把糖吃了;而有的孩子显得很有耐心,用种种办法来分散对糖的注意力,一直坚持到主持人回来,  相似文献   

9.
毕业联欢会接近尾声时,我从随身带着的包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大包糖,说“:孩子们,老师也没什么送给你们,就请你们每人吃颗糖吧!“”吃糖?“”对!吃糖!不过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大家必须在我发出口令后同时把糖送入口中;第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把糖吐掉。行吗?“”行!行!老师,你说什么都行!”听说有糖吃,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纷纷喊起来。我微笑着示意大家安静,便开始分糖。已经拿到的孩子兴奋不已,没有拿到的则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好!现在开始剥糖纸……我数一二三后,大家再开始吃。准备好了吗?一、二、三!”一声令下,60个孩子几…  相似文献   

10.
据儿科专家对1700多例患儿的调查发现,爱吃高糖食物的孩子,孤僻易怒,思维迟钝,记忆下降,应急能力弱,注意力不集中。因此,科学家们指出,小儿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5克左右,一个体重20公斤的儿童,每日糖摄入量不宜超过10克。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2011,(12):48-48
随着美国人的饮食越来越快餐化,年轻糖尿病人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演变为2型糖尿病。针对这一情况,美国的教育机构和健康部门携手,从各方面防止“胖孩子”变成“糖孩子”。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圆圆像很多孩子一样,从小也表现出对钱的喜好,其占有欲表露得毫不遮掩.在她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姥姥逗很爱吃糖的她说:“这么爱吃糖,长大找个卖糖的人结婚吧,天天能吃到糖.”圆圆想想说:“不,我要找个卖钱的人结婚.”全家人被她的话惊到,笑叹这小小的人儿对钱还真有感觉. 爱钱是人的天性,所以我绝不做反天性的事,我要满足孩子的天性. ·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 从圆圆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每月给她固定的零花钱,3元到5元,圆圆管这笔定时发放的钱叫“工资”.我给圆圆的这个数额现在看有些低,不过依当时的消费水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还是合适的,因为她的零花钱仅限于买校门口小摊上那些“没用”的东西,如小贴画、小卡片等.数额及开销内容是我们和孩子共同制定的,双方都很乐于接受.圆圆很在乎这笔收入,每个月都能清楚地记得哪天该“发工资”了,到时就会提醒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在晨检时,我发现韩明小朋友手中捏着几粒草珊瑚含片,以为他口腔发炎了。可是检查孩子的口腔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我问孩子:“你嗓子好好的为什么吃药?”孩子说:“这不是药,是糖。”这时,送韩明上幼儿园的妈妈在一旁说:“这孩子在家一闹,我就拿一片含片哄哄他。”原来是这  相似文献   

14.
王震 《现代家教》2002,(4):15-15
笔者曾碰到这样两个实例:其一,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牙已经被蛀了。当父亲告诫孩子糖吃多了会腐蚀牙,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爷爷说话了:“别信那个,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牙不也掉光了?你爸舍不得花钱,我这有。”当孩子哭着要吃糖时,爷爷就去给买了好几斤。其二,父亲让看了两个多小时电视的孩子关上电视写作业,孩子冲着父亲没好气地骂了一句。父亲严厉批评孩子没教养,奶奶却在一旁说:“别说了,他比你小时候聪明,你这么大时还不会骂人呢!”  相似文献   

15.
<正>在柴米多农场,树才和其他几位诗歌老师在小山坡上坐成一排,28个孩子面对他们围坐地毯上。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第一次上诗歌课——不是要背书、要默写的诗歌课,而是学着去写。孩子们先一个个被发糖,然后被询问:怎么样才能不用“甜”这个字来说糖的味道?有的孩子抓起笔就写,有的孩子瞪着本子发呆。随后,树才念起他们初次的习作,读到好玩的,便振臂喝彩。  相似文献   

16.
对于0-3岁孩子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许多人认为,这么点的孩子,也就吃,喝、玩。不少家长不是把孩子当“小玩意”,就是当“小傻子”,哭了闹了,拿块糖哄一哄,把孩子完全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上。其实,据我对婴儿的观察、分析来看,婴  相似文献   

17.
“妈妈,你看!”小智放学回到家,冲着妈妈一吐舌头,把妈妈吓了一大跳。孩子的舌头红一块紫一块,还有绿色、黄色,整个变成一个花舌头了。 “孩子,这是怎么啦?你吃水彩啦?”妈妈着急地问小智。 小智从兜里掏出一块用玻璃纸包着的糖,在妈妈眼前一晃:“魔鬼糖!我们同学都吃。”当小智剥开糖纸,硬塞到妈妈嘴里时,她感到甜中有点涩,马上吐出来去  相似文献   

18.
逗孩子     
事件:妈妈抱着孩子,要他打爸爸,孩子便使劲地拍打着。爸爸夸儿子能干,奶奶也在一旁喝彩。 分析:一些父母和成人因为喜欢孩子的笑脸,就用种种方法引逗孩子。牙牙学语的幼儿,别的话还未学会,有人就指着别人教他:“骂他大王八,就给你糖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故事,是报上看来的。一个人贩子,拐了一个5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哭,一直叫人贩子“叔叔”,并且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说:“叔叔,我最爱吃这种糖了,你的孩子也喜欢吃糖吗?叔叔,给你吃,挺甜的。”这时,人贩子才想起自己也有一个家,也有一个5岁的女儿,女儿也喜欢吃糖,每次吃糖,都要给他嘴里送一颗,轻轻地问道:“爸爸,甜吗?”人贩子这才意识到,生活在最困苦的时候,也有它甜的一面。小男孩的一句话,搅起了人贩子还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也搅起了他对人间亲情的珍爱之情,他决定去投案自首。案子破了以后,除了他,案犯里所有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一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表露出愿意和同龄孩子接触的要求,这是产生集体主义这一复杂道德品质的源头。如果成人忽视或不了解这一心理特点,那么,就不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与同伴相互接触的机会,不会协调孩子间的关系,更不会鼓励与支持孩子对小同伴所表现出来的关心,而是用“这是宝宝的球”,“这是宝宝的糖”等话语来强化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