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升小学生的希望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参与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有利于在后疫情时代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研究现状入手,结合教学实例,从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探索基于小学生希望感提升的双线混融教学设计应用策略,总结应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职生希望感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方法:采用成人素质希望量表(ADHS)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中山市两所中职学校抽出高一、高二、高三的中职生共534名进行调查,对结果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中职生希望感均分为21.75±3.39。(2)中职生的希望感存在性别差异,中职生男生的路径思维和希望感显著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4.42,3.57P值均<0.05)。(3)中职生的希望感存在年级差异,高一、高三学生的希望感均显著高于高二学生。(F=3.51,P<0.05);高三学生的路径思维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F=3.94,P<0.05)。结论:中职生总体希望感不高;希望感在高二学生中最低,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发展趋势;路径思维随年级上升而发展,到高三达到最高;中职生的意愿动力不存在性别、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研究园艺疗法和心理健康专业领域的契合之处,设计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有效作用于具有地方属性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园艺疗法活动实施路径,以期有针对性地改善和调节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园艺疗法并进行活动前后问卷测试,对照组无操作。结果显示,在量变指标中,学生在社交合作能力、自信心、压力与情绪、价值感方面均有所改善;在质变指标中,学生表现出学习探索兴趣增加、对生活的可控感提高、不安感减弱、成员间互动性加强和表达欲提高等。可见,园艺疗法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彭辉 《广西教育》2013,(43):123-124
阐述积极心理学与希望感,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的希望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要调查南昌市初中生希望感的现状。方法:采用希望特质量表对南昌市区3所中学46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量。结论:初中生在总体希望特质和路径思维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动力思维上不存在差异;初中生希望特质的年级显著差异:初中学生希望特质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希望特质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并;初中生希望特质在父母关系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体希望水平和动力思维因子上.路径思维上的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长沙市7所中职院校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把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其他、学习压力三个因子和希望感对中职生的抑郁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感,减少负性生活事件,从而有效的预防中职生的抑郁。  相似文献   

7.
希望疗法的合理使用能提高“学困生”的希望水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在具体操作中,希望疗法主要从希望的重建、目标的确立、路径思维的培养、动力思维的培养、目标达成后的检验等几个方面施行。需要注意的是,“学困生”的转化除了提升希望水平以外,还应结合其他方面的品质,并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相似文献   

8.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是一种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技术。心理辅导中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在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希望感这一积极心理品质。如何应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提升学生的希望感?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方法:运用奇迹问句等技术,让来访者明确目标,看到希望;运用重新建构技术,让来访者积极转念,重拾希望;运用关系问句,让来访者重拾温暖,感受希望;运用例外问句等,让来访者自我赋能,点燃希望;运用一小步技术,让来访者勇敢尝试,践行希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希望特质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延安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上呈现轻度心理问题;(2)延安市中学生的希望水平整体处于较高状态,且动力思维水平整体要高于路径思维水平;(3)延安市中学生的希望特质总体水平和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19**,p〈0.01)。  相似文献   

10.
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nyder的希望理论认为,希望由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组成。希望疗法是在希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它通过灌输希望,树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来提高来访者的希望水平,体现了积极心理疗法积极的、未来导向的、理性主义的特点。希望疗法的效果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文章从希望疗法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干预方法,干预效果等方面对希望疗法作了全面介绍。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旗下希望疗法的出现给中学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以提高中学生希望水平为理念,希望疗法在中学心理咨询运用时主要包括灌输希望、确立合理清晰的目标、培养好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目标达成的检验和巩固等步骤。希望疗法在中学应用时需结合实际情况吸收多流派的相关技术,摒弃一些负面的影响,才能在心理咨询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希望感对青春期孩子成长中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价值感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希望感理论,家长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目标导向思维,引导孩子找到成功的信念,帮助孩子落实行动的改变等方法唤醒孩子的希望感,让孩子在积极正向的自我认知和清晰可行的目标行动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随机选取3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集体测试心理问题边缘学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并排查出心理问题学生。运用阅读疗法有效干预针对的心理问题,探索阅读疗法对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有效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排解效果明显,希望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教学效能感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场希望感与工作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特殊教育教师职场希望感量表、教学效能感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对随机选取的161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职场希望感总分、教学效能感总分、工作投入总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工作投入各因子及总分与职场希望感各因子及总分、教学效能感总分、个人教学效能感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职场希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教学效能感总分、个人教学效能感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特殊教育教师职场希望感显著正向预测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投入,职场希望感对工作投入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以及个人教学效能感在职场希望感与工作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洁 《文教资料》2009,(6):133-135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和维持的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属于积极内涵的希望理论开始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希望干预是在希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干预法.这使得将希望干预的方法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希望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家庭功能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框架,提出了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模型。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对50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和中学生希望感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功能正向影响中学生希望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希望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是否为留守家庭在家庭功能和希望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留守家庭环境使家庭功能对中学生希望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增强。因此,社会要首先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关怀,其次通过学校氛围的塑造、教师的理性引导促进儿童社会支持感知,进而提升其希望感水平。  相似文献   

17.
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包括四个要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构建了以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为主题的初中生心理资本开发系列心理课程,并进行了课堂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心理资本。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初中生的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提升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干预方法,采用青少年希望感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与生涯适应力量表对85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初中生希望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其次,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核心自我评价在希望感对初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启示我们,培养初中生希望感并提升核心自我评价能力,是初中生生涯适应力干预策略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野草.希望》的思想倾向性,是鲁迅研究界长期争议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认为,《希望》中“虚无”的暗影遮住了希望。其实,如果看到诗人对虚无感的自觉抗拒,以及“我”这个艺术形象审美光辉对虚无感的客观抗拒,就会发现,《野草.希望》中“虚无”的暗影并没有遮住“希望”。  相似文献   

20.
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希望的概念、测量以及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卫生、积极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应用,希望研究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为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