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全面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勤于思考,并充分将阅读所积累的素材和思路用于写作,才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但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读与写割裂的教学弊端不断暴露,二者缺乏有效的融合,成为制约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效率的发展瓶颈。一、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现阶段,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分离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阅读课程中读与写分离;写作课程中读与写脱节。  相似文献   

2.
李景 《作文》2023,(44):33-34
<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读写融合式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可促使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但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了解,并对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了然于心,从而为学生构建阅读与写作融合的框架,进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读”来解决“写”难、创新难等问题,并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如何在此阶段养成爱写、想写、乐写的优良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读写结合的几种有效策略。一、借用教材,掌握写法,做到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这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好文章非常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  相似文献   

4.
识字、阅读、写作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属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在新课标改革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也会提升。关于小学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是本文的研究方向,内容包括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意义以及促使读写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阅读和写作间的紧密关系。然而现实中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写起作文来却干巴巴,空洞洞。我们的读写结合主张读为前提,以读带写,写中促读,整合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使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写作的营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形式个性化地处理教材,融入写作训练,使课堂教学既能强化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又能使学生的习作训练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学生小学学习了六年的语文却不会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读的书不够,语言积累不足,语言文字训练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解分析的多,读的少,写的少.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学生小学学习了六年的语文却不会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读的书不够,语言积累不足,语言文字训练不足,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解分析的多,读的少,写的少.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8.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二者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却不可忽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教师要善于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之上开展随文练笔活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文章基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的教学优势,分析语文教学中随文...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良好的承接,又要为高中语文教学奠定基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写作和阅读两方面学习至关重要,由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分家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意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初中语文"读与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研究探析。  相似文献   

10.
黄佳妮 《小学生》2022,(7):43-4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掘写作素材,领悟写作方法,激发写作热情,为习作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通过“以写促读”,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让读与写相辅相成,让语文课堂生龙活虎,更“接地气”。  相似文献   

11.
“读写结合”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既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既可以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较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而“读中学写”这一方法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继而实现学生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读中学写”方法的实质性作用,论文简略阐述了当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读中学写”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阅读、写作教学和深化落实读写结合两方面着手,提出了优化“读中学写”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孙晓燕 《学苑教育》2012,(16):26-26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将“读”和“写”融为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最终达到双促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确立了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一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基石,叶圣陶老先生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提出读写结合的观点,阅读与写作是经验的接受和心情的交通,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崔峦先生也提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写促读,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读中学写,自然渗透写作的技巧与方法;读写结合,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建清 《家长》2024,(7):156-158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了学生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推动了读写结合教学的进一步落实与发展。读写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方向性引领,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为基础,强调了二者在课堂实践中的密切关联,更鲜明地展现出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致力于构建出“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贯穿于阅读与写作两大核心板块,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文章由此背景出发,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有效性作出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读促写,相得益彰,是一种十分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本文从文本仿写、文本“补白”、汲取文本特点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以期能读写结合,相互促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落实“读写结合”理念,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设计一些文体转化写作任务,以写促读,可以实现知识内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读、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现代语文教学强调,阅读与写作二者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章,有利于拓展视野,积累素材,便于后期更加顺利地写作;而写作训练则以阅读为基础,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二者融合的功能作用,实现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达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初中语文开展读写一体化教学进行探究,期望促成初中语文教学的“读写互筑,一体共生”。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加强读写练习,也成为大多数作文教学的固有认识。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也符合教学规律,但对小学生来说,只靠读来提升写作水平,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读与写很难有机融合,自然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妨在读与写之间加上一个教学环节——“思”。让“思”成为连接读与写的纽带,这样读与写才能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读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小学语文老师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方法,把读写结合起来,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语文教学。语文老师,要本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为目的,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利用阅读丰富学生写作语言素材,利用阅读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利用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