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寄宿制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教育,在学校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留守儿童不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基本道德素质严重制约着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构建以“爱”为源泉、以“孝”为基础、以“礼”为根本的“培源——奠基——固本”有效德育模式,建立健全德育机制,探索有效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和谐统一,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杜向阳 《生活教育》2012,(20):31-36
鉴于近年来在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些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心理弹性理论为基础,将心育与德育结合,提高留守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当前留守儿童学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视同一律,忽视个体差异;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含义适应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可采用四条主要措施,包括:培养"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开设"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道德教育"校园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3.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抢占网络这一战略高地.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将德育与儿童生活有机融合,并让其成为能够改变、改善儿童生活的"因子",是学校德育研究与品德课程研究共同关注的话题。要改变学校德育碎片化的现状,需要以"生活德育"为核心理念,并建构以"学生"为主体,"品德课堂"和"主题活动"为两翼,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5,(81):147-148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工作内涵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是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德育文化。本文以武进开放大学为例,探讨和分析基于学校校训"修身立业"背景的德育内涵,以促进德育模式构建,形成德育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修订)》的贯彻落实,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德育管理新形式和新常态,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江阴市华姿中专校围绕培育"积极向上、有爱心、懂礼仪、能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德育主题,积极探索育人有效模式——"点面结合,全员育人",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实现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负责、全员参与、全员育人良好共育局面。  相似文献   

7.
品读     
<正>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将进入"五个德育"新境界。——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在分析论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时,提出以"五个德育"重构学校德育新体系。"五个德育"既是价值理念,也是技术方法: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德育体系的底线性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的政治取向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合格公民的社会取向就是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符合现代学校德育发展方向。湖父实验学校结合学校德育现实情况,创设读书机制、创建"养正课堂"、创生德育力量,有效启动德育工程,发挥德育榜样作用,推演创新德育实践,彰显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政治德育——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的有机结合。为了落实全员德育,我校在每班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两名任课教师为组员的三人德育管理小组,其中两名任课教师为"打包"教师,分别担任生活指导教师、心理辅导教师,接受班主任的领导和考核。这一模式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也为学生提供了资源更为丰富的德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文化足学校的灵魂,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足实现有效、长效德育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一直谋求德育创新,以"金苹果"为载体,致力于"构建校园金苹果文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长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活形态的道德是一个整体,而作为生命存在的受教育对象——儿童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决定了道德教育应当作为整体而存在,但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被肢解和割裂了。学校德育的碎片化致使学校德育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德育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困境,通过树立"整合"的德育一体化观念,探索构建"整合"的一体化德育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是实现有效、长效德育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一直谋求德育创新,以"金苹果"为载体,致力于"构建校园金苹果文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长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效果最终要通过道德行为实践体现,然而知识本位下的道德教育只能止步于教授或曰灌输道德知识的初期阶段,这就必然导致在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带,而填补这一断裂带的措施唯有践行德育。提升德育的实践品格是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必然选择。携手社区,以立品、立德为主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践行德育,形成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校园读书活动——社区德育实践四板块统筹互动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感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垒实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是指对学校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于学校德育过程的研究.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研究,有利于彰显学校德育意义,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创设德育体验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资源,实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学校德育研究的有机结合.湛江雷州半岛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特色鲜明,其中以雷州文化为代表的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长期为当地学校德育实践所应用.实践证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学校转变德育方式,改变学生的德育习得方式,促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合理建构德育资源和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全新打造"有效德育丛书",首推檀传宝教授编著之作。檀传宝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在其《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定价:36.00元)一书中,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学校德育在内容、途径和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德育主体的单极弱化,更使德育的效能难以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的期待。针对这些问题,应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上,探索一种"以德育课为力点,以学校德育文化为平台,以家庭、学校、社会为结构维度"的"以人为本"的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实践等视角寻根究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思想、推动德育中的"两个转变"以及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格局方面提升学生德育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德育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落实到德育实践中,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化培养;以求实的态度、开放的胸襟和视野,构建多元化、协调、和谐的德育网络;优化德育途径,构建载体多元化的学校德育体系;创新德育的管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困扰德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在众多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中,"去生活化"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德育"去生活化"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圣人化、德育过程智育化、德育内容抽象化、德育方法简单化。德育"去生活化"是制度化教育与科技理性合谋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全员德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动向、新功能,校长理应是全员德育"的"领头雁",并积极推进人人都是德育管理员,人人都是德育受益者",从而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嬗变。要落实"全员德育",培养灵性德育,校长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传统美德为具体内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追求,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