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扈爱民 《报刊之友》2014,(9):164-165
做记者就要写新闻报道。通讯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题材,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相比消息的写作,通讯的内容较为丰富,形式较有创造性,写作的手法较为多样且富有文采。部分记者在写通讯的时候,文章所谓的有水平、有学问的“高雅之美”,就是在文章中堆积一些华丽的辞藻。本文笔者通过自己在通讯创作的亲身感受,论文内容摘要:介绍了通过多用惯用语、引用俗语(谚语)、穿插歇后语、巧用顺口溜、“客串”广告语、善用成语使通讯增色的体现通讯写作“通俗美”的几种表现手法,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沈惠东 《新闻前哨》2014,(12):50-51
新闻的意境美,是写活写美通讯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讯写作离不开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描绘,离不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这种情随景生、景情交融和以事传情、情附于事的巧妙结合,往往能形成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新闻意境,给受众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通讯中如何体现意境美?笔者以为,题材的选择、结构的组成、细节的描写都可成为新闻意境美创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以报道祖国各地新风貌为主要内容的风貌通讯,在我们的报纸上,比以前增多了。不少报纸除了经常用它来反映本地风貌外,还派出记者用这一形式报道外省市在改革开放中呈现的新气象、新面貌,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振奋读者的精神。写得好的风貌通讯,不仅能给人以思想上的教益,而且生动丰富,饶有情趣。风貌通讯的写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报纸上常见的就有好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当记者不久,我曾给自己树了一个目标:别人写过的东西(指主题、角度)不写。回顾多年的记者生涯,虽未完全实现上述目标,却时时告诫自己要写有新意的稿子,少给读者“老面孔”。我在学校里学的是新闻专业。整天耳濡目染,接受了这样的概念: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给读者提供新鲜事实和思想,要使每一篇稿子能给读者以某些启迪。如果尽给读者“老面孔”,让人一见“似曾相识”,这是事业心不强的表现。多年来,我遵循师嘱,努力在实践中体现上述精神。(一)  相似文献   

5.
写风貌通讯,要注意掌握这类文字体裁的基本特点。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前些篇“漫谈”中已有所探讨。然而,要使风貌通讯写作达到优化,还需通讯写作的主体(作者)加强多方面的素养。这里,我们略谈几点。事业心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与基础,风貌通讯在写作上虽有其特殊要求,但离开了采访,它也难以成为一篇扎实的报道。许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用风貌通讯报道某一地方的新风貌、新气象,首先也必须在采访这一环节花功夫、下力气,要到新闻现场去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正如俗话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是,风貌通讯报道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边疆高原,都市乡村、沿海城镇,以至世界各地等等。记者足迹所到之处,地方不同,情况各异。其中,有采访条件较为优越的,也有采访起来不怎么轻松方便的。比如有的地方气候异常,有的地方还缺乏或不能运用现代化交通工  相似文献   

6.
风貌通讯具有多方面的写作特点。在人称的使用上,它也是颇有特色的。我们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风貌通讯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记者往往都以“我”亲自出现在通讯之中,叙述“我”在某一地方的采访活动,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表现方法运用得当,读来能令人感到亲切自  相似文献   

7.
幽默是一种美,一种智慧。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不仅能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而且还能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受到教益,得到美的满足。如何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幽默呢? 善于捕捉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本身具有的幽默感,使新闻作品幽默起来。比如,晚报登载过这样一则消息:1987年5月,张爱萍同志出国访问。途经开罗,参观苏伊士运河。午餐时,张爱萍同志要新华社记者给  相似文献   

8.
“导语是消息的精华,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重要的开场白。”“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的一半。”等等,说的都是导请在消息写作中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中外许多记者都极为重视导语的写作,刻意求新,力图打破固定的导请写作模式。然而,创新并不容易。它需要作者花时间、花精力去苦苦思索,需要作者摈弃老套子,改变旧面孔,需要作者比一般人看得深、看得透、看得远,需要作者在选材、立意、角度、手法、语言等方面比别人棋高一着、技高一筹。从笔者的实践和体会看,导请写作要形成“磁力”,一下子抓住读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10.
关于概貌通讯的写作概貌通讯,是记叙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建设状况等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故又称为风貌通讯、风光通讯、旅途通讯或旅行通讯.它有的侧重写社会风貌,有的侧重写自然风光,还有的把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结合在一起,帮助读者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给各地区、各单位带来的新变化,又成为这类通讯写作的新内容. 概貌通讯的报道题材十分广泛,大到写一省、一市、一个地区或跨省跨市,甚至一个国家、一个大陆;小到写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矿山、一个工地、一个工厂、一个商店、一个学校、一个家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著文立说,讲究个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如果人云亦云,拾他人牙慧,那又何必浪费笔墨呢?题为《通讯写作十字说》,看起来新颖,听起来好记,如果能引起读者的兴趣,那就不辜负笔者的一片用心了。在我近三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通讯是我喜爱而且经常采用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写了一些自己认为得意的通讯作品。1991年春天,我应陕西省记者协会的邀请,给省党校新闻班讲了56个课时的通讯写作课。我将通讯写作概括为“高、细、深、新、实、动、真、情、美、言”十个字,讲课效果还是可以的。其实,这种概括并不是我的创造。记得在西北政法学院上新闻系时,学校请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上)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为內容的一种报道,也是通讯体裁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写作。它同人物消息写作的区别,主要是用较详尽而形象的文字,描述人物的活动及其事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或启迪。从报道的内容来说,人物通讯可分为个体人物通讯和集体人物通讯。所谓个体人物通讯,即报道一个典型人物的事迹。比如,穆青等同志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见《中国优秀通讯选》(下)211页],集中写焦裕禄担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后,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变这个灾害连年的贫困地区面貌而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感人事迹,反映出一个优秀干部  相似文献   

13.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和工作通讯还是其他种类的通讯,都具有新闻性、完整性、形象性的特点,都要求作者“抓住新近发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出一种思想、一个人物、一种经验、一个问题”,而且要写得“具体深刻,生动感人”。也就是说,从本质上看,通讯是要写故事的,是通过写故事来完成作者的主观意图的。因此,通讯的作者必须充分认识故事在通讯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找准故事、用好故事,让通讯真正成  相似文献   

15.
在写作风貌通讯时,为了使通讯的内容具有思想深度、丰富多采,作者除了要着力写好某一地方的新貌外,还可根据报道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采用一些有关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民间传说、寓言等多方面的材料。这些方面的材料运用得当,穿插巧妙,既可使通讯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又可为通讯增彩添色,读者读来也会感到饶有兴味。纵深感衬托感风貌通讯在报道某个地方的新发展时,往往要同时回顾、联系它过去的情况,这就要涉及到一些历史性材料。历史性材料在这类通讯  相似文献   

16.
吕祥峰 《新闻世界》2013,(10):25-26
写好经济通讯,必须跳出新闻写作方式,大胆借鉴文学写作手法,简而言之,就是做到经济通讯写作的“通俗化”、“故事化”和“散文化”,让经济通讯“站起来”、“活起来”和“靓起来”。  相似文献   

17.
翻读历年好新 闻作品,一些看上去 非常朴素的文章给 读者留下了美好的 印象。从中我想到了 新闻的朴素美这个 问题。当年周恩来总 理曾说:“劳动可贵, 朴素最美。”这句话 用于新闻写作也同 样适当。新闻的力量 在于真实。新闻越朴 素就离真实越近。 目前有的新闻 稿越写越长,场面铺 得很大,记者的话太 多,实际东西不多。有 的新闻稿写得太花 哨,描写性的话太多, 这些文章就像一个 人施了太多的脂粉, 模糊了本来面目。 新闻朴素美的基 点是用事实说话。 1992年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作品中有一消 息《上海证券交易与 国际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18.
知识之窗     
类别:西方新闻写作编号: “拍肩膀新闻”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一些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出现了“拍肩膀新闻”这个词。“拍肩膀新闻”,是个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指记者要成为读者的亲密朋友,写出来的东西要给读者以亲切感,使读者感到记者在同他们谈心,同他们说知心话。下面就是一条“拍肩膀新闻”: “麦克米伦开始想办法储存热量了。他请教了一位建筑师和住房承包商,了解到如果他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物通讯的写作(下) 其三,人物的思想往往是通过人物具有特征性的行动来表现。在写作时,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特点和具有典型意义的行为着意描绘,才会把报道的人物写深写“活”。如果一篇人物通讯,只是作者介绍报道的人物如何了不起,或者是用几个事例说明他有这个优点那个成绩,读起来定会乏味,更无法打动读者。有位老记者谈起人物通讯的写作说过这样的话,一篇通讯就是名字加例子——某某某工作不怕困难,举一个例子;某某某关心群众生活,再举一个例子。这  相似文献   

20.
我起初是被这篇文章的题目所吸引:主题《火焰山·白开水·太阳灶》,好象是杂文或散文的题目,副题《新疆纪行之一》又分明是风貌通讯(又称旅途通讯)。再看题花上“旅游小札”四字,“小札”仍是采访札记,“旅游”则显然是写风光的通讯。我是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的,习惯于从文体等方面看报纸,读完全文,正好符合开初的印象,而且有进一步的发现。这篇文章,文字活泼流畅,风趣幽默。前面大都是写见闻写风光,富有知识性,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