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傣族的丧葬习俗具有丧葬形式的多样性、丧葬礼仪的等级性、肃穆丧事活动的娱乐性、丧葬习俗的宗教性和丧事活动从俭的现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傣族社会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丧葬习俗的交融让满汉文化在互相碰撞、吸收的过程中保存着各自的特点,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丧葬习俗.通过满族丧葬习俗的形式、礼仪、陵墓等的发展演变,浅析清代满族丧葬习俗中所体现的满汉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人生四大礼仪之一,葬礼是死者无法亲验的习俗内容,它体现的内容不仅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孝道和仪式,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本文选取的河南省新郑市的丧葬习俗,意在通过丧葬的仪式来探究内涵的宗教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亲情为人间至情,根植于亲情而生的敬老爱幼思想对丧葬习俗的形成深有影响,折射出精神情感与丧葬的关系.敬老思想与孝道密切相关,在二者交互影响下先秦时期兴起了厚葬风气,形成了沐浴、饭含、朝夕奠等一套繁琐的丧葬礼仪,并萌生了"三年之丧".而先秦时期出现的瓮棺葬、为未成年人服丧等丧葬习俗,则与爱幼护幼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丧葬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也是最隆重繁琐的一项,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人对此多有探论,或显其民俗事象,或掘其礼俗源流,或释其文化内涵,其中不乏力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池州市贵池区晏塘镇的丧葬乡俗为个案,展示其民俗质民俗素,尝试揭示其地方特色,古礼遗痕,信仰底蕴.探讨这些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明乡风的养成规律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高宗时期,由于许敬宗等人将《贞观礼》中的《国恤》篇削除,致使唐代帝王的丧葬礼没有具体的条文格式,但是现存杜佑《通典》却收录有颜真卿撰写的《大唐元陵仪注》佚文,对《大唐元陵仪注》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挽歌是国恤礼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属于治葬之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收集、整理与研究唐代涉及帝王葬礼挽歌,可以发现挽歌不仅是葬礼的步骤之一,更成为带有强烈政治意向的符号。一方面,挽歌的撰写人通过撰写挽歌获得政治资源,为自身仕途做铺垫;另一方面,继任者通过举办前任的葬礼,采纳符合自身好恶的挽歌,来体现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也粉饰了权力交接时背后的斗争。同时挽歌的撰写人将自身的情感价值融入挽歌当中,虽然大多数挽歌属于程序化的褒扬,但也有隐晦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历史人物信仰是传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伍子胥信仰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后世对潮神伍子胥的信仰崇拜中,常出现对伍子胥白马素车的形象描写,考释认为,白马素车形象来源于早期丧葬礼仪,又与伍子胥信仰的形成过程相糅合.  相似文献   

8.
刘幸  王夏凯 《职大学报》2013,(4):44-47,68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是如何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9.
“判”是唐代科考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凡欲入仕为官或继续为官者,必然要与“判”发生关系。《百道判》虽是白居易参加“书判拔萃”试前的虚拟性习笔,但其中所反映、思考的问题,诸如家庭婚姻、科举教育、丧葬礼仪、为政之道、军界生活、品行操守、触律犯禁等,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较大的学术价值,且是透视白氏早期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南阳作家群"中的重要散文作家--周同宾的散文创作以对故乡亲人的痴迷眷恋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中获得认可,觅得一席之地.在他吟唱的一曲曲乡土恋歌中,有情歌,也有挽歌.情歌与挽歌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内质.周同宾对故乡所唱的挽歌是更具深层次的故乡情歌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对唐代和亲公主的婚姻礼仪及家庭生活进行研究,一则可明晰婚姻礼仪的传承与变化;二则可扩大唐代历史研究的视野;三则从妇女史角度看,可见唐代公主的不同风貌。和亲公主的婚礼与一般公主婚礼相比,有了悲壮及异域的色彩。一般都要经过册公主、求婚、亲迎、送亲、改汉为胡等过程。和亲公主婚后一直处在屈辱、动荡不安的家庭生活之中,主要表现为嫁祖孙三代、殉葬、媵婚、被抢、被杀等。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代致仕制度日趋完善,官员致仕思想渐趋成熟。唐朝的大部分官员从国家利益和个人身体健康、伦理道德、礼法规范等方面,认为按规定致仕是十分合理的一种行为,因此到了70岁都会主动地递交申请致仕的报告。不少人一再上表,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少数不肯致仕的官员,会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大多数官员致仕后远离政事,回到老家静心养病,或者修池筑馆,游山玩水,生活在一种悠闲轻松的生活状态之中。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唐代官员对人生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大赦典礼上树金鸡是中古时代的礼制,唐宋时代金鸡已经成为大赦象征。金鸡赦礼约始于后凉吕光时期,系从五行思想中巽为鸡、巽,君子以申命行事的观念中演化而来,并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礼乐仪式,金鸡不仅有着礼仪功能,同时也蕴含着独特的政治、文化意义。南宋以后,金鸡作为辟邪之物继续存在,而金鸡放赦功能则逐渐消失,体现出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特点,即三礼正典之外的礼制往往兴亡无定。  相似文献   

16.
祭文本该由他人写,挽歌本该由他人唱,但是陶渊明却破天荒自祭自挽.悲叹"箪瓢屡謦,絺綌冬陈"的贫困,回忆童年"合欢谷汲,行歌负薪"的欢快,留恋"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的乐趣,表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遗憾,抒发"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坦然.这种自祭自挽是高人对生命的大彻大悟,足以感染后人.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社会上层,当部分人纷纷营建豪宅美第、奢侈浪费渐成风气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甘愿选择陋室而居,构成唐代特有的陋室文化现象.透过这个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人在陋室,心系天下是部分唐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陋室又是部分唐人博取声名、完善自我的一个载体;同时它也是唐代法令制度的产物,是唐代中后期社会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