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李、杜梁宋之游实为宋州之游,并不包括汴州。《新唐书·杜甫传》关于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记载不可信。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李、杜梁宋之游的时间、地点、活动、作品等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尤其是指出梁宋之游就是宋州之游,梁宋不包括汴州,认为《新唐书·杜甫传》关于杜甫“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的记载不可信,这些都是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3.
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语言 ,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天宝三载 (公元 774年 )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从朝廷放归 ,四月途径洛阳 ,两位诗人相见。然后同赴开封商丘游历 ,次年又同游山东 ,他们俩赋诗作歌情同手足。李白 ,杜甫互写寄赠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十隐后》中说 :“余亦东蒙客 ,怜君如弟兄。醉眠夜共被 ,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未怀李白》《梦李白》等诗 ,…  相似文献   

4.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李》)的写作背景、解读《李》中若干深含隐衷之句,提出《李》中有反思"文革"和宣泄自身苦痛的成分之说法。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16岁时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著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唐代诗人中创作篇幅最长的一篇.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天宝三年(744)春末夏初,两人相会于洛阳,之后又到汴州、大梁、宋中和鲁郡一带游历,很快活地度过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情深似海的生活,被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杜甫在天宝十二、三年间又相见于长安。这不仅为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所推断,而且从他们的诗歌当中也能够得到比较可信的证明。  相似文献   

8.
李白和杜甫是两颗光照唐代诗坛的灿烂巨星,他们创作的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的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形成了后世难以逾越的高峰;他们之间的伟大友谊,更为文学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一、巨星初会天宝三年暮春时节,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漫游来到东都洛阳。此时杜甫已在洛阳游历两三年了。对于李白,杜甫渴慕已久,早想和他认识,如今听说李白到了洛阳,禁不住心中暗喜。在出席洛阳人士招待李白的宴会时,杜甫看到李白气宇轩昂,举止潇洒,虽仙风道骨,却和蔼可亲。李白见到刺史县令布衣之士,一一拱手,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9.
文本从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的角度,通过对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认为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杜甫是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然后揭示出李白雄奇俊逸的诗风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16岁时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著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唐代诗  相似文献   

11.
王辉斌,1 949年生,湖北天门人,字靖华,号竟陵居士,全国知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学术界公认的“小学校里的大教授”。现为襄樊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兼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陆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王辉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迄今为止,已出版了《先唐诗人考论》、《唐代诗人探赜》、《唐宋词史论稿》、《四大奇书研究》、《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文学探论》1 4部著作,主编、参编、参撰的著作有《孟浩然大辞典》(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副主编)、《大学语文》(副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李白大辞典》、《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古代文学》(修订再版本)7部。其中,《唐代诗人探赜》是一部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06)而代表着“国家学术水平”的专著(截止...  相似文献   

12.
趣味问答     
李白被称为李十二,韩愈被称为韩十八,“十三”和“十八”指的是什么排行?翻开唐代的诗文集,随处可见人名中的数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储光羲《答王十三维》、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皇甫冉《送柳八员外赴江西》、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白居易《与元九书》等等。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杜甫以外的唐代又一伟大诗人。他们如泰华之并峙,箕斗之齐明,不但为唐代诗歌增添了光彩,也为今天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这里谈谈我对李白及其诗歌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它收录了从周代开始至南朝时期各类文学的代表作品共七百多篇。《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唐代重要作家都深受其沾溉,一般文人也以《文选》为标杆,更为甚者,《文选》影响到了唐代与文相关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5.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统治阶级对人民采取了比较开明和缓的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产力有了更大的提高;文化艺术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空前高潮。可以说,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作品不少,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钱起的《湘灵鼓瑟》、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李贺的《听颖师弹琴歌》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与杜甫二人的遇合同游及别后情形,历来的记述语焉不详,错讹亦多。经过详细考证,李杜的两次遇合是天宝三载(公元七四四年)之秋的梁宋游和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之秋的齐鲁游;李杜分别后,李白赠有杜甫两首诗,而杜甫怀赠太白及追忆故人旧游的诗作则有十八篇,其中单独怀赠李白的诗作就有十篇。由此易见二公交情乃李疏旷而杜剀切,两次遇合同游对杜甫影响较大而对李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有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赏析文章,大都重在对诗歌写景状物、表达技巧方面的介绍而忽视了对该诗情感的分析。然而,写景毕竟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写作技巧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完整把握了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论证:(一)李白隐居读书之“岷山之阳”指青城山;(二)杜甫《不见》有“匡山读书处”之句,匡山即庐山;(三)李白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戴天山乃青城群峰之一“成都戴天山”;(四)所谓《别匡山》诗决非李白作品.前两个问题前人多已论及,而我则进行了详细论证.第三个问题是我率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对第四个问题的探究旨在辨别真伪,防止谬种流传.详见我的《李白与青城山》、《杜诗<不见>辨疑》、《“匡山读书处”与<别匡山>诗析疑》、《李白为什么要隐读于青城山》等文.在此期间,蒋志先生发表了《李白未隐青城辨》,后改作《<李白与青城山>质疑》重新发表,后又写《李白与大匡山》自署’中国李白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后改作《岷山之阳·戴天山·匡山——李白隐居读书处》发表.这几篇“蒋文”都对我的某些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驳.我认为,欲论证李、杜作品中某些词句的涵义,特别是涉及他们行踪的某些地名的指向,当以发掘和运用唐代  相似文献   

19.
正李白,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唐代大诗人,但实际上,李白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可从《疯狂,梦境和艺术世界的相同与相异》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实在"的李白。这篇文章是李长之的著作《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  相似文献   

20.
在光辉灿烂的唐代诗坛上,闪耀着两颗永不陨落的巨星,这就是名冠当时、光照千古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如果说盛唐是唐诗的高峰的话,那末李杜的诗歌便是这座高峰的顶点。他们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历代文人总是惯于把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称为李杜。是李杜并称,不分轩轾,还是杜优李劣?这个争论在中国文学史上长期进行着。争论的实质,是对浪漫主义作家如何评价的问题。从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的“时人谓之李杜”和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诗之豪者,世称李杜”的话来看,早在盛唐,李杜就已齐名并称。再从当时一些诗人对李杜的称赞来看,李杜在盛唐时就是并驾齐驱,驰名诗坛的伟大诗人。我们先看他们对李白的评价。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篇中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里可以看出贺知章所再三称叹和欣赏的是李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蜀道难》等篇。又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对李白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并指出了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特色:“言多似天仙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