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一、回避引导,一帆风顺案例: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师:大家通过36×30=1080和36×30×2=1080×2这组式子产生了猜想(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就乘几。怎样知道这个规律对不对呢?生(齐答):验证。师:好!请每个小组四人合作进行举例子验证。生1:我们组举的例子是25×32=800,让25不变,32乘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第一课时教材以36×30=1080为例,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填表。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最后得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如果能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多看似复杂的计算题就会变得很简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妙招。1.遇到一个乘数是接近整百的数时,可将它看成整百数加几或减几,再运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乘两个数。如:33×99可将99变成100-1,那么:33×99=33×(100-1)=33×100-33×1=3300-33=326733×102可将102变成100 2,后面的过程请小朋友自己完成。2.在遇到因数中有25、125时,可想办法从另一个因数中分解出4或8。如:25×24=25×(4×6)=25×4×6=600,125×24=125×8×3=3000,25×39=25×(40-1)=25×40-25×1=1000-25=975。3.遇到两个数的和或差除以一个…  相似文献   

5.
“回文”是无论从前往后读,还是从后往前读都是一个意思的句子。比如“天连水来水连天”。下面的运算如果只读数字,也有和“回文”一样的情况。我们称它为回文算式。请看以下几种情况。(1)算式与计算结果像回文:3×51=1534307×62=2670346×21=1269×7×533=33579(2)因数和乘积  相似文献   

6.
巧求完全数     
如果一个正整数的小于它自身的所有正因数之和等于它本身 ,那么 ,这个数叫做一个完全数 .例如 ,6的小于它自身的所有正因数之和为 1 2 3=6 ,所以 ,6是一个完全数 .可以验证 ,6 ,2 8和 4 96是小于 10 0 0的完全数 .将这几个数分解后得 :6 =2× 3=2 2 -1× (2 2 - 1) ,2 8=4× 7  相似文献   

7.
有四个孩子,恰好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他们的年龄相乘等于3024。算一算,这四个孩子的年龄是多少?解答:1.因数法:3024是四个数的乘积,至少包含四个因素,我们可以看看它有哪些因数:3024=2×2×2×2×3×3×3×7题目需求的是四个因数,而且四个因数是四个相连的数。在这八个因数中,最  相似文献   

8.
(一)在数学里,被乘数和乘数统称为积的因数,即因数×因数=积。所以,新编的小学数学教材,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在读法上也不再区分“乘以”和“乘”,一律读作“乘”。如8×3=24就读作八乘三得二十四。因此,对于“小九九”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用于两个乘式。如,8×3和3×8计算时  相似文献   

9.
搞好正、反比例的教学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 一、掌握几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成比例的量有三个,一个是不变量,另两个是变量;其中,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几种带规律性的数量关系。 1.基本数量关系: 每份数×份数=总数 (因数)×(因数)=(积) 总数=每份数×份数→每份数=(总数)/(份数)→份数=(总数)/(每份数)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因数)→因数=积/(因数)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一个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整体,强调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有利于全面把握问题,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例1 计算: 19991999×1997-19971997×1999 分析:许多学生按四则运算顺序先乘后减,计算量大,容易出错。如果从整体看。被减数与减数都是两数之积,其中一个因数相同,可分解出相同因数。解:19991999×1997-19971997×1999 =1999×10001×1997-1997×10001×1999 =0 例2下表所列分数分别是李明同学两门、三门或五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请你把各科成绩算出来。  相似文献   

11.
高峰龄 《江苏教育》2008,(12):20-22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3~84)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规律。 2.在探索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应用、贯通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获得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小学第八册《数学》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①”:“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在拓展应用中,有一个因数变化的“积的变化规律”,也有两个因数都变化的“积的变化规律”和“积不变的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拓展应用以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为主,三种题型可以互相变换。下面列举几例,供大家参考。一、在周长公式中的应用学生已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 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其中,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就是积,长与宽的和、边长、2、4都是因数,而…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我校进行了"同一课题,不同设计"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执教《小数乘整数》这一课题的两位老师对"积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一环节的处理,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教学片断:学生观察例题中两道算式(0.8×3=2.4,2.35×3=7.05),猜测: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教师甲——师:这个猜测正确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出这几道题的积,再观察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解决:广拓途径,不为书本所缚 [现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新授课。教师出示26×2,让学生试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很多,例如:(1)26 26=52;(2)25×2=50 1×2=2 50 2=52;(3)在头脑中列一个奖式,用竖式算出26×2=52;(4)30×2=60 4×2=860-8=52;(5)20×2=40 6×2=12 40 12=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数中,因为1=1~2,4=2~2,9=3~2,16=4~2,…,N=n~2,则称1,4,9,16,…,N为完全平方数.除完全平方数外,则其余称为非完全平方数.定理 完全平方数有奇数个因数;非完全平方数有偶数个因数.证明 若N是一个非完全平方数,则对它进行因数分解时,必有成对的因数,其一小于N~(1/2),另一必大于N~(1/2).例如 N=12,对12进行因数分解如下:12=1×12,12=2×6,12=3×4,  相似文献   

16.
陆钦基 《广西教育》2013,(1):58+96-58,96
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在旧的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中,安排了加、减、乘、除之间的关系,即"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同时安排了用加法验算减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笔者认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应用于"加、减"之间的验算或"乘、除"之间的验算。  相似文献   

17.
最近,笔者随堂听了两位教师执教的“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觉得有必要做一番比较。A老师:(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一课时师:你能说一道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算式吗?生举例:103×123321×405759×3044560×807……师:将这些题计算在草稿本上,算完之后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计算,并说思路。教师指名板演。开始集体讲评。当讲到第2题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生1:我觉得方法2简便,因为它只要乘两次就够了,而方法1要乘3次。生2:我觉得方法1简便,因为它不用考虑进位。师:中间有0的乘法,0在第二个因数的位置的时候,计…  相似文献   

18.
[片断一]根据算式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依次出示11×4=449×8=721×25=2545÷9=5教师在学生说出前三个算式后,用挑战性的语气对学生说:“刚才都是根据乘法算式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下面这道题比刚才有难度了,谁来说?”学生不服输的劲儿更大了,纷纷举起了小手。……[片断二]从几个自然数中找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师:根据算式说出谁是谁的因数或者倍数并不难,你们能从下面的几个自然数中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能。)教师随即出示下面这道题:看看下面的几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2,5,12…  相似文献   

19.
问题:计算1990×198.9-1989×198.8=?这是一道小数乘减混合运算的巧算题。解题的关键是熟悉积不变规律和乘法分配律与有关性质,先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的式子。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倍数,那么它们的积不变。即:a×b=c,那么,(a×n)×(b÷n)=c或(a÷n)×(b×n)=c定律:(a+b)×c=a×c+b×c或c×(a+b)=c×a+c×b性质:①(a-b)×c=a×c-b×c②a-(b-c)=a-b+c解题方法:先应用积不变规律把两个积改写成具有一个相同因数或应用字母代换数改写成字母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或性质简化计算。解题:方法一:原式=(1990…  相似文献   

20.
对称的算式     
<正>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除了要学会计算之外,还要去探讨乘法中一些有趣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比如,比较下面这些乘法算式的乘积,你有什么发现?24×63=42×36=14×82=41×28=我们可以先算出乘积,再比较。24×63=1512 42×36=1512 14×82=1148 41×28=1148从结果可以看出:24×63=42×36,14×82=41×28。我们发现,24变成了42,63变成了36,14变成了41,82变成了28,即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交换,而乘积却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