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震云在《新兵连》《单位》《一地鸡毛》《官场》《官人》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的生活都可归结为生命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先锋小说的兴起,伴随着马原、莫言、残雪,洪峰这个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洪峰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小说创作,处女作《啊,山冈上的小白杨》,发表于《绿野》,并获得了绿野金牛奖。文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他而让他声名大振是在1986后的那些作品,如《瀚海》《奔丧》《极地之侧》等。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连城璧》,结合其创作的十种曲、《闲情偶寄》以及其他相关诗文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李笠翁逐步将个人精神与时代要求巧妙地糅合于一体,从而赋予笠翁之小说"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     
《大中专文苑》2010,(2):46-47
大写的青春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1914年8月生于北京。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鲜明、生动地刻厕了林道静等一系列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后由自己改编为同名电影。杨沫从1951年开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酝酿与写作,1957年完成;当时的书名为《烧不尽的野火》,后改名为《青春之歌》。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优秀的小城镇小说《新星》《矮凳桥风情》《古船》和《浮躁》,呈现出共同的精神走向:对小城镇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回应。对小城镇小说精神向度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中国乡镇逐渐城市化的过渡脉络,更好地见证与研究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冯骥才的小说《感谢生命》《神鞭》《三寸金莲》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创作的作品,如果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去解读,会发现《感谢生命》中永恒的文化母题,会发现《神鞭》这一传奇故事背后的文化符号意味以及很早就开始的人类学视角,而《三寸金莲》的文化批判背后是对文化的反思和对文化处境的前瞻性的认识。对冯骥才小说的重新解读能让我们更多地理解作为作家的冯骥才在当代文化转型期投身民间文化保护的深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晋唐五代时期,江西涌现了陶渊明《搜神后记》、胡慧超《神仙内传》、卢肇《逸史》、王毂《报应录》、王定保《唐摭言》、沈彬《张怀武》等一批小说作家作品,这些作品以江西大地为环境背景演绎故事,再现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真实地记录了3至9世纪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多层面地反映了江西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江西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江西涌现了洪皓《松漠纪闻》、洪迈《夷坚志》和《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小说作家作品及罗烨《醉翁谈录》、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等小说理论家及著作,构设了江西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厚重的小说史意义和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文坛上,刘醒龙是位严谨而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如《村支书》、《凤凰琴》、《秋风醉了》、《圣天门口》、《痛失》等,令读者一次次地激动不已,目前,刘醒龙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刘醒龙的叙事理想是:坚守乡土叙事,塑造理想人格,期盼寻找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3.
塘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文名《草枕》)中,有这样的一段文章:“像火车那样足以代表二十世纪的文明的东西,恐怕没有了。把几百个人装在同样的箱子里蓦然地拉走,毫不留情。被装进在箱子里的许多人,  相似文献   

14.
作为几乎同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哥特小说与浪漫主义诗歌虽然一"俗"一"雅",但二者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审美旨趣上多有重合,在布莱克、柯勒律治以及济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哥特小说的影子,而其地位上的殊异更多的来自于语言形式上的不同以及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意运作;作为一种通俗的非现实主义小说,哥特小说的诸多技巧和情节也在维多利亚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得以重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以及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等小说中都可以清晰地发现哥特小说的痕迹。可以看出,哥特小说的出现拓宽了当时文人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趣味,并不断把其身的影响渗透到各种文学形式中去。  相似文献   

15.
刘震云一直关注被权力、金钱异化了的人性,这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遥远的响应。刘震云有相当一部分小说囊括了官场万象,关注官场中异化了的人性,如《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新闻》等。这种讽刺、批判精神一直延续到《手机》之中。渗透在“官场小说”中的对人性异化的批判锋芒,正是使刘震云作品在当今文坛别具一格的所在。  相似文献   

16.
由"穷极文士情态"出发,程晋芳等人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从唐人小说和《儒林外史》二者都细致、客观地描摹文人形象,并以文人生活和情趣为表现内容,进而使文本都体现出诗意性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来考察,程晋芳等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认为《儒林外史》是模仿唐人小说而作则又言过其实。这种偏颇主要是由程晋芳本人及当时的小说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分别从两位小说主人公产生的时代和思想基础,以及他们迥异的性格等方面,将小说《红与黑》和《高老头》中的主人公于连和拉斯蒂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揭示了1830年前后法国一些有为青年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潘慧莉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9-61,115
余华是90年代异军突起的先锋派小说家之一,《活着》,《话三观卖血记》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小说温情地直面苦难,深刻体味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寻找温情世界,挞伐无情世界,进而赞美温情世界,以温情的方式表达人性深入的绝望,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的小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志人小说,一是志怪小说。方敏的《大迁徙》是一篇文体特别的小说,笔者命之为志物小说。《大》的审美对象既非人,也不是将人的真形隐去,而是将红蟹作为地地道道的甲壳类节肢动物来描述。志物小说的审美意蕴的显现方式是托物比照。象《大》这样的志物小说在今古世界小说史上确实是极为鲜见的。假以时日,《大》这一类志物小说的全新的审美方式必然会渐渐地深入到审美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心理的深层  相似文献   

20.
池莉的小说自1987年的《青奴》以来都充满了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同样体现在《让梦穿越你的心》、《不谈爱情)、《你是一条河》、《一去永不回》等池莉的主要作品中。有的冲突还具有叔事结构中心的作用。池莉在展示这些文化冲突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自己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心态.因而对此加以考察就是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