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体现了双重的美学接受视野。一是强调小说怨刺功用的儒家美学视野;二是在道家、禅佛和心学影响下,追求童心自然之美的审美视野。这两种美学接受视野的统一,提高了古典小说的社会地位。李贽评本也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发展成熟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
李贽的思想渊源为儒释道兼容并蓄,其自然人性论思想以自然之为美,自心不外于世俗之心,要求心灵自由与自然欲望满足的统一,以人的主体性确立和个体自由为目的而高扬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命欲求。这一美学思想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突出读者的作用,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文本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在当今文坛引起了很大震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而这正是神农架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的代表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种相对确定的界限,它决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本文将结合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术语"期待视野",从内容期待、结构期待以及期待视野与情境交融入手,对期待视野在影视艺术鉴赏中的运用进行阐说。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感受,读者和文本共同的作用才会使文学作品获得真正的文学生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小说《琅琊榜》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这部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这正是《琅琊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莫军苗 《考试周刊》2009,(34):29-30
姚斯和伊塞尔确立的接受美学方法认为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唯一对象是读者,重视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鲁迅的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创作正与接受美学的理论暗合,体现了接受美学的基本特征,重视期待视野,拉开了审美距离,从而使作品散发出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  相似文献   

9.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10.
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童心”说是基础和核心。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说的理论基础乃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其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尚真实、反虚假,重情性、轻礼义,倡变化、反复古,贵天成、贱人为等几个方面。而这些表现又都是人之童心即自然本性的表现。因此李贽文艺思想的基本美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根植于西方的阐释学传统,认为理解是读者视野对象化的过程,是个体期待视野和历史视野的融合。当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过大时又会制约视野融合,读者也无法实现文本召唤结构的具体化。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翻译都是基于前理解的再创作。《神州集》是体现庞德诗学思想和审美体验的翻译试验,他通过移植和重构两种方式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诗的灵魂——意象。《神州集》的翻译实现了诠释的循环,本质上体现了接受美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期待视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核心理论概念,是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势。学生“期待视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潜在地支配着学生对教育的选择和接受意向,其中“视野融合”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由于其本身异常丰富复杂,所以各自成为了一门专门学问。综述这四部名著的研究历史及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这四部书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对当前的古典文学研究及文艺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各有其漫长的研究历史。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主要是明清时代一些古典评点家的“评点”,如李贽、叶昼、冯梦龙对古典小说美学的研究,如金圣叹对《水浒》、毛宗岗对《三国》、脂砚斋对《红楼》的评论。从思想  相似文献   

14.
李栋飏 《海外英语》2013,(9X):145-147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该文选取明清小品集《幽梦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关注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接受美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期待视野"和"空白",分析林语堂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面(笔墨层,结构层,意蕴层)之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支撑点,指出《论语》成书之初就已包含了对孔子言行及思想的剪裁和取舍,于丹的解读不过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又一次与孔子的对话。本文并进一步从大众传媒语境出发,结合接受美学中"隐含读者"、"期待视野"等理论分析了"《论语》心得"现象。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17.
离愁是由古代文人的征戍、宦游和流放而引起的,有其生成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底蕴,正是蕴寓在独特而丰厚的文化生态下,离愁才包容衍生了乡关之思、功名之憾、民生之忧三大美学内涵和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多层互指的审美情感体系。在当代的接受美学视野下具有文学思想艺术张力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支持。接受美学认为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交流互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审美情趣等已有背景,同时译者应强调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的观照,争取实现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本文以鲍勃·迪伦的民谣歌词翻译为例,演绎了接受美学对于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贽主张男女平等,究其来源,与他的民族信仰及其后母贤淑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接受的佛教和泰州学派的教育文化背景有关。由于时代的局限,李贽妇女观里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儒学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之来源。对李贽的妇女观来源的全面分析,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李贽这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一句顶一万句》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的作品,素有中国版《百年孤独》之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别具特色,从说话体语言到"缀段性"结构,从"说书"叙事风格到平衡式的叙事模式,都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有很大关联,本文从该小说文本出发,探讨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