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是甘筱青教授等人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种对孔孟思想的系统性阐释,不仅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儒学的现代运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探索现代的道德修养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的相互信任感,以及用义利观来建立全面辩证的现代利益观等,均有赖于公理化方法所展示的系统的孔孟思想的佐助之功。  相似文献   

2.
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的研究之后,对于《孟子》所开展的公理化研究与诠释,其目的是寻求“孔孟之道”的理路,以更好地探究梳理儒学一以贯之的“实质上的系统”,并通过运用公理化方法的证明与推理,凸显出从孔子到孟子的系统、严密的演绎体系,揭示其内在思想脉络和逻辑,从而为儒学的现代转型探索一条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研究必需的两个基础。介绍了“公理化系统”的基本元素“假设”、“定义”、“公理”和“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简要勾勒了从欧几里得几何学到牛顿的《数学原理》、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这一运用公理化方法阐述理论的历史脉络,并把《论语》公理化诠释的逻辑起点定位在矛盾的量变阶段,即事物的矛盾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的度”、也就是说处于“中庸状态”之时,由此对“中庸”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思路是一样的。以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见长的葛兆光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个脉络不是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根据我们现代价值观念重新建立的叙述脉络……这是一方面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文本特点,给后人随意解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然而用公理化的方法去诠释《论语》,则可以看出很多解释都是误读。例如朱熹《论语集注》以“天理”取代“中庸”,以“忠君”取代“德政”,都是误读的典型。这就显示了公理化诠释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语》、《孟子》中“勇”的思想内涵带有鲜明的儒家伦理色彩。孔孟所推崇的“勇”必须服从、服务于儒家的“仁、义、礼”,而儒家的“仁、义、礼”在本质上是一体的,都是在维护专制等级制度,所以孔孟所推崇的“勇”带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和功利色彩,不同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勇”。但是,孔盂同时也反对匹夫之勇、血气之勇、无谋之勇,提倡“勇”要与“智”结合等,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思想是我国优秀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伦理思想、教育思想、学习思想以及教育方法论等,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以孔孟教育教学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传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相一致的,而且更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富有可操作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有很多契合点,也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有诸多启示。一、处理好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先秦儒家教育就是以“立人”为根本宗旨的,《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  相似文献   

8.
张炜  韩国良 《教师》2010,(35):123-125
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但古人的教育思想是有基础的,本文就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中基础人性论和“道法自然”作一些议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与西方的教育思想作了比较,得出卢梭的教育方法论以“人性本善”为基础.其思想学说与道家最像;杜威教育学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经验论的心理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讲实用、主动。“实学”是孔孟儒家的传统,中国的实用主义与西方的科学主义之间相互诠释,使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到一种中国化改铸的方法论前提。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儿童主体性上一脉相承。文章最后阐述了寻致学说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黄英 《文教资料》2013,(17):53-56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主张安分守己、提倡积极入世、倡导政治伦理及推崇明哲保身等方面都与中庸精神的深刻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中庸》思想的诠释,探讨《中庸》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照定义、公理推导出众多的命题,是《论语》公理化诠释的主要成果之一。这些命题,分为“立德”、“从政”、“为学”三部分,基本涵盖了《论语》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逻辑体系。本文选登其中的若干条,以供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  相似文献   

12.
经典诠释是儒家核心价值得以传承的基本形式。《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历代诠释者通过对《大学》文本的诠释,表达对社会与时代问题的思索。中国古代的《大学》诠释,存在《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两种路径,代表着不同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取向。文本承载思想,不同的诠释路径背后是诠释者对经典思想意义体认的不同,表达了自身的看法,丰富了经典的文化意蕴。只有不断赋予经典新义,经典才有生命力,传统才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3.
鲁慧雪 《英语广场》2023,(33):11-14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语言意义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在《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天”的英译,探索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丰富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据说,联合国大厦内镌刻有中国“至圣”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亚圣”孟子的“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这两句话,足见孔孟时人类的广泛影响。走近孔孟,了解孔孟,解读孔孟,发现其思想意蕴,光大其进步精神,自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要务之一。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一文,无疑为我们走进孔孟的思想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公理化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公理化的基本形式,依靠定义、公理,按照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导出命题,从而为客观地诠释《论语》及孔子思想探索一条新的解读途径。这是《论语》研究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既需要对传统的《论语》研究有深切的反思,也需要清醒认识方法论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莫斯科表演的“尊孔反华”丑剧当中,吹捧“孔孟传统”成了重要的题材。他们侈谈“传统”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宣扬“孔孟传统”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他们吹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上自觉提倡传统道路的人”;“继孔子之后,孟子在自觉提倡传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原则上崭新的一步”。胡说“崇拜儒家传统和诉诸古代圣贤的‘黄金时代’,就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核心,以后全部国家历史的精华。”等等,等等。这些苏修先生们简直以孔孟的忠实信徒自居,成为所谓“孔孟传统”的坚决捍卫者了。  相似文献   

17.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本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总体上由两条互补的基线构成,一是由孔子的音乐“事君”思想被提高和普遍化为“乐与政通”的政治型音乐美学形式模式;二是“事父…  相似文献   

18.
崔焱  王勇 《文教资料》2013,(24):66-67
《清史稿》中记述的最后一位清官王仁堪,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爱国志士.其任职京城及地方期间,时刻践行着儒家的“忠于国”“忠于民”的爱国、民本思想,其公正廉明、为民谋福祉的行为,是对儒家精神的最佳诠释.王仁堪忠于国、民的儒家理念,可溯源自其儒家“孝义”思想.王仁堪在家庭生活中践行的“孝义”理念,亦是对儒家“百善孝为先”的典范诠释.正是王仁堪在言行中对儒家“忠”“孝”思想的良好实践,才使其能够成为青史流名、百姓传颂的晚清名流.  相似文献   

19.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李乾  吴春红 《考试周刊》2012,(15):176-176
《四书训义》是王夫之诠释孔孟思想的经典代表之作.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观是其论述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王夫之认为习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实现的观点,而否认“生而知之”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