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学期,我们学了许多课文,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乌塔》这篇课文了。课文《乌塔》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乌塔的14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外出游欧洲的事情,并讲述了“我”的看法和见解。文中的乌塔是个既能干、又勇敢的小女孩。她在旅游期间所用的旅费有一半是自己努力挣来的。而且乌塔独自一个人外出旅行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有危险的,而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了生命的安全。我们这些孩子和她相比,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她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现在,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都是像“小皇帝”、“小公主”那样过着“衣来…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翻阅了四年级的课本,其中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乌塔》这篇课文了。《乌塔》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乌塔的14岁小女孩独自一人外出游欧洲的故事,并讲述了“我”的看法和见解。文中的乌塔是个既能干、又勇敢的小女孩。她在旅游期间所用的旅费,一半是自己挣的,另一半是父母给的。而且乌塔独自一人外出旅行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保障了生命的安全之后才出行的,这样才使她的家人放心让她独自一个人去旅游。  相似文献   

3.
《乌塔》一文叙述了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旅行欧洲的故事。读完课文,有的同学认为:乌塔太小,不应该外出旅游,这样做很危险。而我认为: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她完全可以独自出去旅行,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许多好处。她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充分准备了三年,才让她独自出游,学会在社会中如何生活。这多好呀!我非常羡慕外国家庭的教育方式。他们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他们允许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犯些错误;他们很自觉地维护着孩子的隐私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跟孩子在一起时,他们像孩子的朋友,不会去命令…  相似文献   

4.
<正>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乌塔》一课时,不经意的几句话把沉闷的课堂变成唇枪舌剑的战场,一时间我陷入了"包围圈"。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要讲授的《乌塔》一课是略读课文。按照惯例,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提示预习课文,思考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即,乌塔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强具体表现在哪里?上课时,我说谁愿意把你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平时爱发言的七八个同学们交流起来,有的说,乌塔年龄和我们相仿,她热爱生活,胆识过人,勇于用自己  相似文献   

5.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乌塔》,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乌塔>,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告诉我们……" 我正准备在复习旧课文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突然,坐在教室后排的刘勤同学把手举得老高,并不时用肘轻轻地磕几下桌面.我示意他起来说话.  相似文献   

7.
《乌塔》是新课程第七册的一篇课文,主人公乌塔是德国汉堡的一位14岁小姑娘,她有很强的独立生存意识,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等国。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对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2)通读全文,通过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教学思路一、自读课文,引发思考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学《一束鲜花》一课时,顺着课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启发学生三找对比,丰富学生的感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找出急与缓课文开头写“我”决定去度假,是“在紧张工作了一个冬季之后”,十分高兴中流露出急不可耐;当给母亲打电话时说明“我得赶路”,又强调急于赴约。此时度假的急,成了“我”放弃其他事情的理由。可是,课文末却说:“我缓缓掉转车头,将车开回了花店。”一去一回,一急一缓,对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通过再读课文,由果溯因,深入思考,从“我”的转变中感悟到了虔诚的力量。小男孩按时买来鲜花,独自跪在墓前为死去的母…  相似文献   

10.
李红霞 《教师博览》2012,(10):39-39
应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邀请,我带女儿到柏林旅游度假。十年不见,乌塔已是一位8岁小公主的妈妈了。久别相逢,我们相谈甚欢,不觉忘了时间。忽然,乌塔起身抱歉地说:宝贝该睡觉了。我看了下表,才18:45,并且是周末。不觉很是讶异:现在就睡觉?未免太早了吧?乌塔一耸肩,逗趣道:这是孩子的"法定睡觉时间"。  相似文献   

11.
乌塔的爱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有一篇名为《乌塔》的课文,讲的是一位德国小女孩乌塔的故事。这位十四岁的小女孩,能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而且旅游的一半费用是她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利用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利用假期到别人家陪儿童玩挣来的。令人敬佩的不只是小女孩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她对家人深厚的爱——在游历欧洲  相似文献   

12.
正在图书馆里,我读到了《乌塔》。14岁的女孩乌塔,竟能独自一人去各国游历。原因是她自己能够自理,自立。每一天,我们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周围有哪个孩子不依赖父母的呢?  相似文献   

13.
乌塔的爱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有一篇名为《乌塔》的课文,讲的是一位德国小女孩乌塔的故事。这位十四岁的小女孩,能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而且旅游的一半费用是她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利用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利用假期到别人家陪儿童玩挣来的。令人敬佩的不只是小女孩独立自主的能力,还有她对家人深厚的爱——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她自己挣钱给妈妈买  相似文献   

14.
暑期,我读了一个名叫《乌塔》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讲述了她在父母亲的支持下,自己游历欧洲的经历。她每到一个地方,就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危急之时和警察局取得联系。她是一个独立精明的姑娘。我被乌塔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也打从心底里佩服她。  相似文献   

15.
2012年8月24日,挪威小镇乌塔举行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揭幕仪式,该镇封存的一个被称为“时间胶囊”的包裹,即将被打开。包裹是乌塔镇所在市前市长约翰·尼高在1912年8月26日封存的,并言明此物2012年才可以打开。尼高市长当年向议会保证:“这里面的东西一定会让我们的子孙后辈们欣喜和受益。”然而准也没想到,这个包裹给尼高家族带来的是一场绵延百年的厄运……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 《乌塔》一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在旅途中邂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以及与她交往的经过。乌塔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独自一人游览欧洲,这对中国的同龄人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走近乌塔,了解异国小朋友的生存状态,将有益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以及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自主挖掘乌塔的闪光点,成为本课教学的立足点;向乌塔看齐,树立自主精神,成为本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初到德国,第一印象便是洁净。与大学期间的德国留学生乌塔在柏林游逛一天,鞋子竟一尘不染;不由为德国优美的环境所折服,更佩服德国民众的公德意识——从街头小小的"赠物箱",便足见一斑。那天要去购物。出门前,乌塔随手抄起一只玩具泰迪熊和几本旧书,塞进手提袋让我帮忙拎着。走到垃圾箱前,我正要往里投,乌塔慌忙制止:别扔,这东西要赠给别人。我连忙收回,好奇地问  相似文献   

18.
许特 《留学生》2009,(8):43-43
在国内时.每当自习到深夜,我就去学校附近的面馆里,要上一大碗热汤面,独自吃得酣畅淋漓。来到韩国,在举目无亲的异国,独自吃饭的次数更是频繁。可有一天.一位韩国大姐的话.却让我“黯然神伤”——原来,独自吃饭的人是“可耻”的。  相似文献   

19.
教材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23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课文表达中心的写法。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二月间,我校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为了进一步研究改进语文教学,决定由我试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现将我的点滴体会写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正。《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是写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纪律,忍受烈火燃烧而光荣牺牲的故事。我是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因此,我先将课文朗读了两三遍。我发现课文中有些字音如“霜”、“涸”、“坳”、“蜷”、“僵”等读不准,便查阅了字典,又请同年级老师听我将课文读了两遍。这样,课文基本上读正确了。可是有些词义还不大理解,如“山坳”、“山沟”、“部署”、“沉默寡言”等,我翻了一些参考材料,找了一些工具书,弄清了课文中词语的含义。在这基础上,我又将课文细细读了两三遍。这一来,对课文内容的领会更深刻了,我便着重揣摩作者的用词造句怎样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例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