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洁言 《家教指南》2005,(7):22-23
为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然而,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却明显不同。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父母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有势,而老年人更希望子女稳定和安逸。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期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微风 《中华家教》2011,(5):30-31
当父母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成龙成凤时,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智力学习,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善良、有责任感的品格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人善待过,长大成人后很有可能不会善待这个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浮躁和功利之后,日渐富裕和稳定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发生了变化。68%以上的母亲已把健康作为对孩子最大的希望,要求孩子出人头地的只占17%,还有9%和5%的父母分别把是非分明、孝顺父母作为对孩子的最大希望。这项调查的范围涉及江浙沪三地的3200余户家庭,母亲们的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年龄为5岁到15岁。在回答“哪些品质对孩子的培养最重要”时,有71%的母亲把有责任心放在首位,创造力也得到了46%的母亲认可,还有42%的母亲选择了较高的文化素养。紧随其后的是努力工作、关心他人、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塑造子女人格的“作坊”,父母是子女终身的教师和榜样,父母的言行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现在,更重要的是影响他的未来乃至终生。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家庭中,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现实生活中,有些这样的家长,随着孩子的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中的乐趣都牺牲掉了,似乎只为孩子而活着,进取心、事业心丧失殆尽。更有许多做父母的,由于种种原因,觉得有了孩子,自己  相似文献   

5.
青春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隔代教养现象非常普遍,调查显示,我国有55%-65%的家庭采取隔代教养的方式。所谓隔代教养,是指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隔代教养现象如此普遍,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的夫妇离婚后,为不影响再婚,将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处的;有的夫妇工作繁忙,没有办法照顾孩子,而把孩子交给父母的;也有父母没有教养孩子的经验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的;更有老一辈出于疼爱子女,主动抚养、教育孩子,为年轻父母分忧的……  相似文献   

6.
过去,在农村或城市,总是全家人一起动手干家务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现在的父母宠爱孩子,常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事,但是,从教育和医学的观点来说,劳动的孩子更聪明、更有耐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的原因是担心累着或伤害了孩子;年龄稍大些,父母又希望他能够多点时间读书掌握更多知识,或爱好一些琴棋书画以培养兴趣和能力,一般多由父母亲包办了所有的家务。久而久之,子女们便失去了起码的工作能力,并很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去创造"。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希望和未来,是父母心中永远放不下的那份牵挂和担心,也是父母在困境中不断奋斗或支撑下去的动力。父母无不希望子女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因此竭尽所能地为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渴望亲情现在的家庭多为三口之家,大多数具有较好的物质条件。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要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带来的生活压力,因此,对孩子关注普遍不够,有的干脆将孩子扔给学校、保姆。其实这世上没有一种感情能替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多抽点时间,坐下来一起聊聊天,增加相互间的信任感;孩子希望感受到父母之爱,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及时疏导,这样就不会有孤独感,从而建立一种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女子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今天40岁以上、50岁左右的家长,生长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切身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痛苦,有心将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人上人”。据有关单位调查,家长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占99%,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的占77%,想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占63%。在他们的心目中,孩子读书好,一好百好,其他一切都给搁置一边。由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低,对如何教育子女缺少方法:只知道要求子女把书读好,不知道教子女如何读书,更不知道教育子女…  相似文献   

10.
有人把父母出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称为"留守孩子",而如今,这种现象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最近,一些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调查显示:有3%~5%的孩子,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工作,每年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很少,孩子大多是跟着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生活,而且这种情况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6,(3)
丹麦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管父母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和家庭美满的孩子相比,离异家庭子女更容易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这项调查是根据丹麦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进行的。研究显示,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当中有30.6%在上完9年义务教育课程后就不再继续上学了。相比之下,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当中这个比例只有13.8%。而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退学率之所以这么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生活不稳定,经常要变换环境。40%的丹麦孩子经历过一次父母婚姻破裂,其中12.5%的孩子还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家庭破裂。罗斯基勒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拉尔斯·登奇说,很多…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关调查,目前上海0岁~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带养,并且这个比例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父母迫于生活或工作压力,只好选择由祖辈代为教养孩子。这是导致隔代教育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显然,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如何扬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是祖辈和年轻父母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初高中教育阶段的孩子,大多是12岁—18岁,家长的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自己碌碌无为,而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均  相似文献   

18.
煤体热词     
《四川教育》2010,(2):2-2
“孩奴” 顾名思义就是“孩子的奴隶”,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有调查显示,多数年轻夫妻感到教育、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很大,甚至为此延缓或放弃生育。  相似文献   

19.
一个婴孩呱呱坠地,世界上就又多了一个生命,父母就多了一份希望和责任。他们要为这希望付出一切,孩子也就在希望中寻找人生的真谛。父母自然知道年幼的子女还经不起岁月的磨难,贸然放子女去飞,无疑会害了子女。他们为子女设计人生,用手中的镰刀砍去荆棘,用粗糙的双手填平坎坷。但是,父母更知道,如果让孩子永远在自己预设的轨道上走,即使给他掌声,给他快乐,扶他成功,孩子都不可能有自己的路,不可能有自己的掌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成功。子女只是温室中的花朵,定然经不起风吹浪打。  相似文献   

20.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问题李辉曾在北京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多年,1997年到香港学习工作,现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他曾对京港两地的儿童进行过长期追踪比较研究,并广泛接触儿童的父母,因此对两地的家庭教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对120名香港幼儿进行过个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香港平均有24%和27%的家庭日常是由(外)祖父母或者菲佣来照顾孩子的,有38.1%的父母很少陪伴子女,部分父母(11.9%)甚至根本无暇陪伴子女。统计分析表明,父母陪伴子女时间的长短与孩子行为表现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r=.742,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