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写读书笔记能够促使学生仔细地阅读名著,而细品名著阅读又促进思维品质养成。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感性入手寻找读书笔记的切入口,然后以评注、点评或探究的方式对书中的疑难问题边读边悟,最后以"微笔记"来激发思维。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部编版"初中名著阅读的新特点,提出上好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变"不愿读"为"我要读"的教学建议。此外,还提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的策略,以及借助外力、亲子共读等具体步骤,以指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相似文献   

3.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名著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新课标下,名著导读板块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推荐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篇目,其中初中部分必读10种。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方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升学生语文名著阅读能力,文章从借助影视,引导名著阅读;借助表演,延伸名著阅读;借助"写",感悟名著阅读;借助生活,指导名著阅读四个方面论述了初中生语文名著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开卷有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读书肯定是件好事,而读书之中,阅读经典名著显得尤为重要,毕竟经典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著篇目,读了让人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学生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不是风生水起,而是渐趋凋敝。名著少人问津,问题到底出在哪?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学习中小学生对于这些经典名著课文缺失阅读兴趣和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读和赏析。一般来说,阅读教材中的名著有"五大阅读法",也即参读、美读、比读、议读、笔读五种阅读方法。  相似文献   

6.
支持学生整本书阅读的DELC模型以"立路标——配任务——给方法"为课堂范式,优化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效果,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计划地"读下去",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品质,实现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著阅读很重要,这是中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名著的阅读却遭遇到各种尴尬.语文教师在取得社会支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影视阅读",点燃学生阅读热情;通过细读指导,丰富学生思想感情;通过名家导引,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通过搭建平台,让学生有读书的好心情.通过经典名著的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9.
整本书阅读要想避免阅读浅表化现象的产生,真正让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读什么、怎么读以及读后交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这一板块的编入,正是提倡名著整本书阅读的具体体现。然而,由于名著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名著整本书阅读一直停留在"假阅读"层面,进而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具体探究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专题化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真正地阅读。  相似文献   

11.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明确提出的要求,同时都非常具体地推荐了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名著阅读欣赏的要求,避免学生阅读欣赏名著流于形式,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欣赏水平,本文着重探讨了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名著阅读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还增加了"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如《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等长篇文学名著。虽然"名著"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典范性,但由于大多数的名著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悄然兴起,对于整本书导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与叶圣陶提出的读整本书理念相映成趣。笔者认为关于初中名著整本书导读也要"有法可依",不能"放羊式"导读,否则导读就成为空中楼阁。也不能都是概略式导读,否则导读就会成为了解故事大意,失去名著阅读的意义,不能真正走进名著。  相似文献   

14.
部编本语文教材设置"名著导读"专项,注重每书一法,旨在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和引导学生整本名著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越来越受重视。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被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为应付考试而阅读。学生读什么好书?如何读好书?迫切需要教师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91):11-12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中高考进行了大力改革,突出了对学生阅读质量的考核,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老师指出,不阅读者将被驱逐出高考淘汰赛。"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提法越来越响,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也成了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单篇的文章、碎片化的阅读远不能满足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需要,要读就读名著,读大部头。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颇有心得,也颇有成效。本文所谈就是笔者对几种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9,(99):33-34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中高考进行了大力改革,突出了对学生阅读质量的考核,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老师指出,不阅读者将被驱逐出高考淘汰赛。"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的提法越来越响,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也成了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单篇的文章、碎片化的阅读远不能满足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需要,要读就读名著,读大部头。近几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指导,颇有心得,也颇有成效。本文所谈就是笔者对几种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61):43-44
"四步法"深耕部编初中教材名著阅读,是指通过导赏、激趣、品究、反馈四个步骤,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多维度有效地阅读部编教材中指定阅读及推荐阅读的名著。"四步法"主要解决:一是"导赏"即怎么读,给学生阅读名著以方法指导,防止没重点不会读的问题;二是"趣读"即怎么主动读,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名著的魅力和学生的才艺,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三是"品究"即怎么用,就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的能力;四是"反馈"即怎么评估阅读效果,通过《名著阅读反馈表》、读后感、原著批注等多种形式,按周、月、学期、学年对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进行反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夯实阅读成果,提高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阅读对初中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名著阅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名著阅读,加上学生还不能全面认知世界,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喜读"和"深读"名著值得教师深思。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展开分析,并试探性提出几点优化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标在“课程目标”里要求7~9年级学生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著。但在“教学建议”只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于如何读。怎样读名著的指导却比较粗略。笔者针对当前名著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初中三年如何制定做读书笔记的循序渐进的目标,引导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彭加伟 《学周刊C版》2023,(18):112-114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增加阅读积累、提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而名著阅读有助于达成拓展学生阅读积累量和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目标。基于此,教师从实际教学经验中提取信息,对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以趣味化导读、驱动化自读、辅助性阅读和反馈性复读作为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让学生爱上阅读、懂得阅读,促使他们在高质量、高水平的名著阅读模式下,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