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蓂 《东南传播》2021,(9):87-89
京剧是一种依托于传统文化,以虚拟写意为特征的表演艺术.随着京剧生存样态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其视听空间不断被重塑.京剧的视听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指人在物理空间中的的"存在空间";而媒介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性要素,是促成这种空间的转向的重要结构性力量.京剧的视听空间转变以其艺术传播规律为基础,而这种重塑也让其传播产生了新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本文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探究抖音APP中京剧短视频的传播逻辑,认为传统文化在生产可供性下会引发内容的嬗变,在社交可供性下会产生共情场域,在移动可供性下会产生感知记忆。技术的加持增强扩大了京剧的传播力和传播范围,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萍 《中国出版》2015,(12):61-63
随着对外传播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依靠演出实践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被翻译成严谨适当的外文、全面而详细介绍京剧艺术理论的著作和剧本是京剧艺术在海外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和普遍承认的关键之一。因此,应加强对京剧相关文本的大量翻译和全面推介,实现演出与文本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两条腿走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有万人空巷的传奇。多数人以为那是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的起源。其实,电视娱乐节目在中国几乎与电视台的历史一样长。1960年,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就汇集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起串场主持人作用的是侯宝林先生。电视诞生不足百年,但它无疑延承了戏剧艺术(譬如京剧)带给公众的娱乐功能。受众在看电视和戏剧时,都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在新旧文化更替日趋迅捷和频繁的今天,京剧的传承和传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京剧表演有不同的空间层次,与网络体感游戏空间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是京剧体感游戏空间建构的基础。京剧体感游戏空间的建构,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京剧传播规律,对京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范红  周鑫慈 《出版广角》2021,(11):67-71
移动传播产生新的社会情景,形成新的文化传播范式.移动短视频以娱乐性、场景性、互动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意义分享和价值重构等方面新的媒介表达形式.本研究以抖音平台"上#谁说京剧不抖音#"话题下的高赞视频为例,通过内容分析考察京剧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得以广泛传播的内容生产特征与意义生成机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别就传统文化短视频内容生产、内容生产者及平台运营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视频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传播.  相似文献   

7.
黄育聪 《新闻界》2013,(15):15-20
《北洋画报》是1930年代北方重要的娱乐性画报。它登载了大量京剧剧评、演出广告和京剧改良理论。它以"艺术眼光"为指导,努力塑造一批"典雅"的京剧女演员形象,特别是通过"选举"等形式使京剧在更广范围内接受女演员,也推动了女演员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对京剧的新变产生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潘世萍  崔婧  谭慧  郭然  经琪 《北京档案》2012,(10):21-23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档案是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战略的今天,管理好京剧档案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京剧档案的构成及特点,分析了京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电视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戏曲电视节目也呈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电视台的荧屏上。从舞台戏曲纪录片、戏曲电视艺术片、戏曲电视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到京剧名段音配像节目,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中国音乐电视的问世,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手段的结合上又走入新的境界,为戏曲艺术插上了电子的翅膀,使这一民族的瑰宝获得了富有生命力的发展远景。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  相似文献   

10.
丁威 《新闻世界》2010,(6):139-140
场景是指主体所处的空间环境,包括内景、外景和道具。动画场景设计是为动画服务,为展现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时空造型艺术。它不但是衬托主体、展现内容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营造气氛、增强节目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吸引观众注意的有效手段。中国戏剧的服装、道具、布景等也是为演员表演艺术服务的,通常具有十分写意的象征意义。它不像大多数动画那样讲求实景,而是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以京剧为代表的民族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把京剧和动画融入在一起,也是给动画拓展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1.
论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电影,是指专门用于在电视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它坚持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按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重在人物的塑造,注重导演的风格化和意境.它在制作和放映的方式与影院电影有所不同,在技术制作上和艺术审美标准上要符合电视播放要求.电视电影探索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使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中国戏曲固然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责任,但也应该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将现代生活的新题材融进戏曲艺术形式中,跳出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老题材的圈子。  相似文献   

15.
<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的魅力除了舞台上的行云流水和婉转动听,还在于它有着一大批热爱京剧的观众。京剧票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挚爱京剧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勇于进行艺术实践,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群体。由他们自发组织的票房,或聚会,或研讨,集学唱与表演功能于一身,共同撑起京剧的一片天。半路出家的票友上海是各种戏曲五方杂处的城市,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上海除了有成千上万的热心观众,更有对京剧  相似文献   

16.
董睿 《新闻爱好者》2021,(2):I0011-I0012
京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较强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在不断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京剧文化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变化,但其艺术青春却永葆。苏移著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2019年3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指出,在京剧漫长的发展史中,京剧文化积累了许多优秀的保留剧目,闪烁着数代艺术家的智慧和才华,也正因艺术家们的才华和智慧,京剧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才更加灿烂辉煌,成为我国戏剧文化的珍贵财富。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转型期,观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极大转变,如何传承京剧文化和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与时代同步和彰显其生命力,已成为时代性命题。  相似文献   

17.
张楚 《传媒》2014,(14)
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品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很厚重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电视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传播渠道,对于传播京剧艺术自然责无旁贷。然而,多年来受制于创作者主观认识和技术条件的种种制约,以纪录片的形式对京剧艺术的呈现则少之又少。2013年5月,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推出了中央电视台重点立项的8集原创纪录片《京  相似文献   

18.
京剧被人们称为"国粹",唱京剧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娱乐活动,2010年京剧被收录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拍摄的《京剧》这部纪录片里,舞台表演艺术呈现给我们了一场鲜活的场面,历史语言的加工演绎更令观众印象深刻,剧中的情景再现穿插回忆,更是把我们带到了京剧最为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万春燕  熊哗 《声屏世界》2013,(11):46-47
2013年6月3日,筹备长达十年之久的八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在央视一套亮相,这是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纪录片力作。主创人员原本希望它能够继续“舌尖”的辉煌,向世人全景展现伟大国粹京剧两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但是事与愿违。该片播出后并没有收获意料中的成功,却遭来了诸多质疑声。在网络的发酵下,《京剧》被推上了人们议论的舌尖。  相似文献   

20.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范围较广,有着"国剧"之称。京剧走遍世界,成为介绍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对余三胜对京剧的贡献进行研讨,以望对艺术大师有一个更为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