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出自于沈从文,著名文学作家之手,是沈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边城》,描写了一个普通小镇的社会状态。作者运用优美文字,将普通的小镇生活,以灵动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该部作品,围绕一位名叫翠翠的普通船家少女的爱情故事,展开文章的叙述。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切实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边城》这部作品的展现,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善良的,也清楚地展现出作者对于人性美的强烈诉求。但是,在我看来,作者所描述的人性过于偏向善良,而关于坚韧等方面的描写存在着一定局限。因此,本文主要结合《边城》与生活实际,就人性美进行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湘西的生活经历给了他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和尺度。他淡然于动荡、变。疏离于社会政治,他潜心表现“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性之‘常’”。他在《边城》中描写了湘西人生存状态中的一些恒常的东西。他本人在社会动荡之时。固守“常”,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人性”是作为“兽性”的对立面提出来的,指的是与人的理性、良知相联系的、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积极美好的东西。“人性”是人的类特性,它不分阶级,全民共有,是人类思想文化在人身上影响的结果。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共同人性。共同人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所存在的某些共同的思想意识及其行为的总和。从人性和共同人性的特点和所包含的内容看,它们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4.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的出现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优美的一笔。《边城》以上个世纪初川湘交界处的一个普通小镇为背景,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笔调描写了小镇茶峒的风土人情,将一个普通小镇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的视野之中。《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描写,将现实生活中纯朴的人性凝练在文学艺术当中。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通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从作品中的人物活动的价值观念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念,从作者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能描写出《边城》这部极具人性美的作品,证明作者本身是一个善良的主体,另外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在实际生活中对人性美的渴求。《边城》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进行全面描写,将人性美在作品中进行了极致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读者人性价值观的建立形成正确的指导作用,但是《边城》对于人性美的描述,大部分集中在善良的一面,对于其他例如勇敢坚强的人性美描写过于简单,使人性美在整部作品中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本文将结合《边城》这部作品的实际写作内容,对《边城》作品中人性美的局限性进行细化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影响的中篇小说,文中作者所描绘的"湘西世界"历来被读者所称道,这里风景优美,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但是细读《边城》之后,读者感受到的还有凄凉的余韵,还有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以及美的氛围中弥漫着的悲剧色调。  相似文献   

8.
李亚奇 《文教资料》2014,(18):14-15
没有永不扬起的尘埃,也没有永不落定的飞扬,阿来的一部《尘埃落定》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穿越时间与空间、大地与民族、生活与历史,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藏族集聚地区真实、丰富的生活画卷。本文通过对该作品中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进行细致分析,探究不同阶级、不同人物贪恋权威背后的动机与真相,揭示权力桎梏下的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9.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10.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充分的体现。小说《边城》就是人性美、人情美突出的作品,讴歌了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是沈从文理想的人生缩影。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再次保留了曹禺的经典篇目《雷雨》,并把它编入“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当探究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隋到底是真是假”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时,很多人的看法会集中到周朴园身上的“阶级性”,认为周朴园坏得没有“人性”。“周朴园身上是‘人性’多一点,还是‘阶级性’多一点”成了—个新的争论点。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儒家人性理论的实际开创者。在他那里,儒家人性理论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形式。人性论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道性善”(《孟子·膝文公上》,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注篇名)。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的内在本性总是倾向于善的。他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这里的“情”是指本然的资质,不是自荀子以降人性研究者所说的人的感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说:“‘乃若其情’,非性情之情也”。“情,犹素也、实也”。这是颇合孟子原意的。他以为人  相似文献   

14.
《边城》——解读人性至善和民族命运的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君 《现代语文》2006,(10):120-120
喜欢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许欢张爱玲先生的《倾城之恋》,喜欢师陀先生的《果园城记》,却更衷情于沈从先生的《边城》,不是别个,只因为其中近乎童话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徐言于和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作品中共同关注的主题是人性,《鬼恋》和《倾城之恋》两个不同风格的爱情故事,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前者传达着徐哥不灭的对真的美的人性的追求,在后篇看到了张爱玲笔下人物的残缺美,人性中恶的东西遮蔽了他们的灵魂。他们还有着对生命的渺小,生存困惑,荒诞的形而上的思考。他们在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弥补了文学价值的缺失,显示了与世界文学思潮的现代性接轨。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边城》是沈从文表现理想人性的经典性作品。《边城》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边城》中的人性美具有传统文化(儒道)的内涵。作品中的人性美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它所提供的理想人性范式是我们对人类未来永恒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围城》、《金锁记》这三部作品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用不同的眼光对人性进行最彻底、最深刻的探究和阐释,并取得各自辉煌的成绩,但它们在探索、挖掘、揭露和鞭挞人性丑上存在着共同性、多层次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撷取古今中外各种战俘形象,分析比较了一定社会条件下战俘人性中所荷载的社会要素,指出无论是英雄主义还是忠孝节义实质都是社会属性在人性中的折射,人性背后支撑着广泛的国家、民族、阶级、集体的共同价值判断,个体生命与情感价值一定程度上服从了共同的价值选择。而在战争这一异化的特殊情境下,二者激烈冲突导致的二难抉择更深化了人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边城走向城市,始终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菜园》的风雨沧桑,借小人物的悲剧展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照与思考。一、被"死亡"激活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一 ) 《边城》发表于 1934年 1- 6月的《国闻周报》。刘西渭曾称这是“一部 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①小说的发表,颇具意味地回答着 1933年以来的“京派”与“海派”之争,实践着“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的“京派”文艺思想②。 作品自从它的诞生之日起,便成了评论界一个永远的话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边城》始终是人们透视作者精神世界,解析作者作品底蕴的一个无法取代的窗口。面对作者笔下古朴、纯美的“边城”桃源世界,人们神往、礼赞,但又不免对沈从文的人生态度与文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