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受众作为信息的传播对象,是真正的信息寻求者,同时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它从根本上掌握着新闻媒介的生杀大权,是对新闻媒介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新闻媒介对受众的态度和观念反映了这个社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刘强 《当代传播》2000,(1):21-23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公器,是公正、权威、正义的象征。而新闻媒介自身在公众中的信用状况问题,却一直为新闻理论界所忽视。新闻传播是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五动过程,新闻媒介的职能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信用(mediacrechility)。受众使用和消费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认为新闻媒介的信用度较高。如果新闻媒介自身丧失了信用,那么这个新闻媒介就失去了受众,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闻媒介信用问题,作为一个严肃而富有内涵的新闻学理论问题,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新闻学的整体理…  相似文献   

3.
框架理论是能够反映媒介对现实的建构,解释新闻媒介如何定义真实的重要理论.新闻从业者对某些新闻事件的选择、强调会影响受众对客观现实的理解,甚至会将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事实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可见,新闻媒体如何建构客观事实以及其能否向受众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十分重要.当前,人们对肥胖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媒体更面临如何报道肥胖信息的考验.本文旨在研究媒体如何对肥胖信息进行报道,进而考察媒体是否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造成社会认知的偏见,是否履行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杨立川 《今传媒》2003,(5):82-83
同一般的产品一样,新闻媒介产品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由两部分、三个层次构成。两部分分别是信息产品、广告媒介产品,三个层次分别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 新闻媒介的信息产品作为提供给市场,用于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东西,其核心产品是新闻媒介对受众信息需求的满足;其形式产品作  相似文献   

5.
铁翠香  徐啸寒 《新闻传播》2005,(8):35-35,39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包括新闻信息资源(即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和新闻资料)、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及受众资源。新闻资源开发主要是研究新闻资源的发现、鉴别、转换、整合、展示、培植。①本文拟从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其新闻价值常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受众是新闻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受众的信息取向,是新闻传播的关键所在。受众逆反心理的成因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注①)。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来自传媒的因素、来自受众自身的因素这两个方面。首先,新闻报道失实、失真,会造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例如一些新闻单位为了宣传某位模范人物,常常把模范拔得太高、太全,他总是整天工作,家里人生了病也不回家,…  相似文献   

7.
盛玮  史果 《新闻前哨》2006,(7):54-55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从而与传播形成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8.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闻信息资源;二是新闻环境资源;三是新闻媒介资源:四是新闻受众资源。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媒介的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新闻媒介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总是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这是新闻传播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娱乐新闻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方面,也要承担一种人文关怀的责任。然而,综观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的现状,愈演愈烈的炒作之风让人不得不审视起传播过程中人文品位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这是新闻传播实施人文关照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娱乐新闻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方面,也要承担一种人文关照的责任。然而,综观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的现状,愈演愈烈的炒作之风让人不得不审视起传播过程中人文品味淡化的  相似文献   

11.
强化受众意识、了解读者意愿、注重群众反馈是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关系到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各新闻媒介不断探索的问题。为更好地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在组织本期“强化读者意识”一组专题的时候,我们对一些媒体进行了调查,提出了以下问题: 1、你单位一般通过哪几种方式与读者交流?其中哪些是制度化的常规方法,哪些是临时性措施,哪些是偶然性设想?从读者那里获取信息的效果如何? 2、如果你单位在加强与读者交流方面还需要改进,那么,影响读者与媒介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什么?1999年准备从哪些方面加强与读者的交流? 3、近三年是否搞过大型读者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没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试举一两件通过与读者交流获得信息,使报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5、您认为其他媒介在与读者交流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档案受众研究逐渐成为档案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档案受众需求入手建立档案资源开发模式顺势已提上日程。本文分析档案受众构成、凭借大数据及网络信息等技术、统筹人员配备是建立新模式的必要条件,明确开发要素与影响因子、优化档案资源开发内容、整合传播媒介、注重反馈,最终建立“受众—开发—反馈(受众需求)—再开发”环式螺旋上升开发模式将成为以受众需求为基础的档案资源开发模式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市场化的逐步深化,新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日渐成为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所谓”新闻资源”,指的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包括新闻信息资源、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资源和新闻受众资源四个主要方面。新闻热线,从本义上说,只是新闻媒介物力资源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热线作为媒介与受众直接沟通的平台,其存在的意义远远大于仅仅提供一条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一、行业在突发事件新闻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新闻环境资源、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资源."①其中,突发事件新闻信息资源是指新闻媒介所拥有的突发事件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突发事件新闻的提供者、合作者、线索、稿件和资料等.应对突发事件的政府部门作为突发事件新闻的提供者、合作者,在为新闻媒介从事突发事件报道提供线索、稿件、资料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反馈是随着二十世纪现代科学中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应运而生的。一般人们把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作用于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叫反馈。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称“反馈是控制系统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新闻传播,就其宏观而言,是包括了一切现代化通信手段在内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社会性的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就其微观而言,从一条新闻的挖掘、采集、写作、编辑、出版,一直到读者的接受,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是一项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必须充分尊重和体现受众的意愿和心理,以期达到有效的传播。受众心理是指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它是影响和制约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需求的产生与变化,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反馈等,都与受众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媒介批评对于规范新闻媒介行为,促进媒介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作用。普通受众是新闻媒介最广大的信息接收群体,他们理应在媒介批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普通受众媒介批评实践虽有所发展,但整体却处于弱势地位:普通受众参与媒介批评的数量少,媒介批评质量相对较低,影响力不足等。造成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有媒介双重属性、普通受众自身批评能力较低、批评渠道不畅通等。  相似文献   

18.
就我国新闻业信用现状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新闻业信用总体水平不容乐观,不同形式新闻媒介信用各异,新闻媒介信用与其级别高低成正比,新闻媒介信息传播信用水平不高。我国新闻媒介必须高度重视自身信用建设,要在信息传播方面多下功夫,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样才有可能赢得受众的信赖。  相似文献   

19.
传播的效果是任何传播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受众的认识、感情、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导致受众在这些方面产生改变。信息的有效与否,在于信息被受众接受的数量与程度。因此,无论信息的本质是如何的,能被受众接受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因此,对受众心理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媒介公信力     
所谓媒介公信力.就是新闻媒介在受众中形成威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景仰.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程度。(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对于媒介作为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认同基础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