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教学艺术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教学当中追求“有意味”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理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意味”的教学情境创设和“有意味”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诗是最讲究艺术形式的艺术,在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中,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美的本质。诗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沉淀、内隐于艺术形式,使艺术形式成为诗美的本质标志。  相似文献   

4.
教学艺术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教学当中追求有“意味“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理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意味“的教学情境创设和“有意味“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5.
艺术语言是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它具有"有意味"性.它打破了正常的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的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的审美化的言语形式的整体,它给人以变异和虚象的新颖感,表达了发话主体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是在形式主义日盛的情况下,对形式与内容矛盾关系的一种调解。贝尔是从形式出发来建构其理论的,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调解的结果不但使形式脱离内容,反而导致意味的消解。形式美的独立性成为“意味”消解的前提,形式因的能指性和转换性为消解性提供了可能性,主体心理图式的差异性和解读方式的多样性,则标志着“意味”消解的开始,并成为一股驱动力,进一步使消解走向高潮。消解的过程,是原有“意味”建构与解构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本身也受到了损害。  相似文献   

7.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它赞赏有加,但其仍未免有滑向形式主义之嫌。李泽厚先生对它进行“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的改造和完善,虽也可包涵部分文学作品,但要把整个文学涵盖在“有意味”中,似乎并没有做到,还有待进一步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构图按照艺术的本质、规律,将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组合起来,构成了特定的意义,这使得形式本身具有了“意味”。作为艺术作品的内部形式,构图是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素描训练要考虑构图形式所具有的“意味”,主要从三个方面去体验,即形式语言表现的把握、视知觉感受的合理性和审美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其艺术鉴赏理论由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部分组成.体验“意味”与生命形式是鉴赏的内蕴,艺术“意味”存在于在艺术抽象基础上以幻象形式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中,它不同于推论性符号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即“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情感的形式又是生命的形式。艺术品的结构与生命的结构极为相似,且有着象征性的联系。要想理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艺术“意味”,只能用直觉来体现。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生命永恒一致的时候,对象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直觉又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一种“定型”心理功能,它包合热爱、情感、理解等心灵机能的综合性感知活动。总之,符号论美学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艺术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艺术鉴赏生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忽视艺术实践因素的渗入,具有唯心论成分和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诗是最讲究艺术形式的艺术,在诗歌这种特殊的体裁中,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地位--诗美的本质.诗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沉淀、内隐于艺术形式,使艺术形式成为诗美的本质标志.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比较诗学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具有典型意义的命题“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作一比较观照,探求两音的契合与差异。利用“有意味”的手段描述“意境”,以期对以“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为代表的中西方艺木表现理论有一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形式”和“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莱夫·贝尔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界定为“神秘意味”,并不能视为贬义色彩上的神秘主义。因为不但人的存在需要神圣之维,而且审美也需要这一维度。贝尔的神秘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强调这一维度,并坚持真正的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纯粹形式”中的“神秘意味”的领会。也许正是贝尔所强调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审美和动物“审美”的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对艺术的思考.其对象前提是“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现实的艺术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人的其他活动,也不同于对自然的审美,是因有其特殊的形式规定。这种形式规定不是单纯的文本形式问题.而是由艺术的“依据因素”以及将这些因素联结起来的艺术行为共构的“整体”或“思维具体”决定的。有了这些规定,它可能就是艺术;否则,就可能不是艺术。这是举凡艺术都有的规定,是谓形式本体。这种形式本体具体化为三个维面,即虚拟性、情境性和体验性。它们共同环绕着一个东西而存在着,这个东西就是“意义”。换言之,符号化的意义虚拟,给予意义的情境定义,指向意义评价的艺术体验,综合而成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一、简述艺术本质 就艺术本质来说有四种观点:1.模仿说;2.理念说;3.表现说;4.形式说。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理念说的中心意思是在现实世界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神实体,艺术归根结底是用形象来显现那种“绝对精神”;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观、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形式说则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18.
一、简述艺术本质 就艺术本质来说有四种观点:1.模仿说;2.理念说;3.表现说;4.形式说。模仿说即认为艺术是对自然(或现实)的模仿、再现;理念说的中心意思是在现实世界外,存在着某种支配一切的精神实体,艺术归根结底是用形象来显现那种“绝对精神”;表现说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观、心灵活动和本能欲望的表现;形式说则认为艺术的价值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  相似文献   

19.
对艺术本质的探究是艺术理论上难有定论的问题,许多理论家采用心理学的、人类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语言学的等学科或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艺术的本质。本论文试从人类文化系统和艺术自身系统的两个视角出发,论证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的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曾把能引起不同于一般感觉的“审美感情”的艺术形式称为艺术的“有意味的形式”。按照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必然与人类深层的文化结构相同形,它的形态必然反映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活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文化的产物。语言艺术中也有着种种这类“有意味的形式”。汉语中的对偶,作为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能满足汉民族的特殊审美需要,它以汉语特有的材料浇铸成型,其中深深地积淀了汉族文化的哲学意识、审美意向,映现着汉族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是汉族文化中的“有意味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