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带宽的小麦留茬带与马铃薯裸露带等带宽间作后农田土壤的防风蚀效果。研究表明,在带宽为1m、1.5m、2m的小带宽间作条件下,当风洞中心风速为9m/s、植被覆盖度为30%、残茬高度为30cm时,残茬带保护相邻裸露带的效果最佳,其保护的有效范围均是背风侧距残茬带与裸露带交界处3/4裸露带范围内;残茬高度越小,则不同带宽的残茬带保护相邻裸露带的有效范围就减小。  相似文献   

2.
对撂荒耕地、沙质耕地、黏质耕地、留茬地4种不同下垫面类型风蚀情况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观测,探讨了不同下垫面类型条件下,地表粗糙度以及地表土壤特性(包括粒径组成、土壤水分等)的变化,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规律,得出初步结论:留茬地在绿洲农田土壤风蚀防治中是一种适宜的农田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3.
旱地带状间套轮作,是提高旱地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技术措施,是旱地种植制度的改革。我区从1983年开始推广应用,到1986年推广面积7.76万亩,占旱地面积34%左右,不同作物组合形式达几十种,但都是以麦、豆、薯为基本作物结构。为了更好地搞好带状间套轮作的推广应用,我们在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对六种具有代表性的间套轮作组合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与平茬培育的对比调查,结合育苗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出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优于平茬培育的科学道理,总结了速生杨留床苗不平茬培育的管理竞点,为速生杨留床苗培育大苗壮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技中国     
“一项技术,破解秸秆焚烧、秸秆利用、农民增收、粮食安全四大难题”,这是日前在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会上,专家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麦秸全量自然还田麦套稻技术”给出的评价。 由姜堰市农技推广中心实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麦秸全量自然还田 麦套稻技术标准体系示范与推广”,在麦灌浆成熟的中后期,将处理后的稻种直接撒播在麦田内,稻麦形成一定共生期,机械收麦留茬30厘米  相似文献   

6.
间作套种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实现多种多收的耕作措施。据江西省农垦局试验示范证明,实行棉花与花生间作,不但可以多收一茬花生,而且能够提高棉花产量,确实是一种高效的耕作方式,现介绍如下: 一、棉花与花生间作的好处 1.增加经济效益据试验示范统计,实行间作每公顷收子棉  相似文献   

7.
兰建英 《内江科技》1998,19(2):11-12
本文利用土地自然生产力模型对内江市土地自然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结果指出:内江市农业生产的前景十分广阔,不同耕作制度的土地自然产值排序为:稻—稻—油>稻—油>稻—麦>玉—薯—油>玉—薯—麦>稻。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玉米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玉米关键生育时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推进,免耕留低茬、免耕留低茬+枯秆覆盖、免耕留高茬+枯秆覆盖、免耕留高茬4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1981年以来,我省对麦、豆、薯为代表的旱地三熟制在田间配置方式上,进行了条带式间套布局与传统的前后作物相互交叠生长的老三熟的定点比较试验,至1985年的结果表明,五年平均年亩产原粮增加407.8斤、产值增加47.16元,增长率分别为34.9和25%。改革后旱地的新多熟制,虽改变了老三熟三季产量“二头低”的被动局面,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现行的带状间套复种,仍有若干缺陷。对此,原农业厅粮食生产处从1982年  相似文献   

10.
科技快递     
《百科知识》2003,(5):37-38
高温水蒸气能给餐具、衣物等消毒,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常识,但是日本科学家开发了用水蒸气为农田土壤消毒法,简单易行且清洁环保,效果相当不错。通常人们在一茬作物收割之后,要对农田土壤消一次毒,以免病原菌和害虫繁殖蔓延,影响下一茬收成。目前普遍采用的  相似文献   

11.
平坦整洁的草坪令人赏心悦目。保持草坪良好外观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是修剪。修剪不但可以控制草坪的高度,使草坪经常保持美观,更重要的是,通过修剪可以促进分蘖,增加草坪的密集度、平整度和弹性,增加草坪的耐性,延长草坪的使用寿命。及时修剪还可以抑制草坪杂草开花结籽,在草坪的日常养护管理中,不正确的修剪,会给草坪造成严重的损坏,降低草坪的品质。在草坪的修剪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茬高度留茬高度是指草坪修剪后的地上部分的高度。不同的草种适宜的留茬高度不同。一般草地早熟禾的留茬高度为3至5厘米,高羊茅为5至8厘米,多年生黑麦草为3至6厘米,匍匐剪股颖为2至6厘米,野牛草为3至6厘米,结缕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北京地区的种植制度在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小麦—夏玉米—春玉米的两年三熟制。六十年代末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植制度改革,开始实行了一段时间“三密一稀”的小麦—玉米两茬套种,以后发展为“三种三收”的种植方式。“三种三收”是在小麦播种时作成7.5尺宽的畦,畦中种12—14行小麦,占地5.7尺宽,留埂1.8尺,在5月中下旬套种两行中熟种玉米,6月中旬麦  相似文献   

13.
以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对其刈割并观测再生情况,最终确定了小叶锦鸡儿生长季刈割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刈割频率和留茬高度下,小叶锦鸡儿在生长季刈割并不影响其生长情况;小叶锦鸡儿生长季刈割的最适留茬高度为5cm~10cm;小叶锦鸡儿生长季的最适刈割频率为每隔3年刈割一次;刈割时期为8月下旬到9月下旬之间,刈割方式为每隔2~3行平茬1行。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镇新兴村是哈尔滨市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几年来,道里区科协、老科协依靠新兴村蔬菜种植科技合作社的优势,发挥科技服务团的作用,建立了一个占地400亩的蔬菜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打破了传统的露地生产模式,实现了寒地农田一茬变两茬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选择格尔木市河西农场7连农田开展为期1年的藜麦种植试验,以期研究藜麦在格尔木地区的适宜性状况。通过观测获得5个播种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因素及最终产量,并利用同期2017年格尔木地区各气象资料,包括气温、风速、日照、日降水量等,采用相关分析法探讨藜麦生长阶段各要素指标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和影响时段,并探讨藜麦的产量影响指标,得出格尔木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藜麦种植,能够获得"两高一优"的藜麦产品,可为当地政府和农户开展藜麦农业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防治气象灾害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国外对干旱、半千早地区的土壤风蚀问题,自本世纪初以来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1.2.3).我国土壤风蚀研究工作一直很薄弱,基本上没有开展过专门的系统研究。为了赶上国际上土壤风蚀学科发展的步伐,搞清中国土壤风蚀的规律,概略回顾我国土壤风蚀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解决土壤风蚀问题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9个适宜拉萨地区气候条件的脱毒马铃薯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分析了不同脱毒马铃薯品种的产量及产品商品外观品质,威芋3号、丽薯1号、东农303等品种产量较高,达到3200kg/666.67m2以上,商品外观品质上,鲁引1号、转心乌等较好,丽薯1号是产量高且外观品质较好的品种。应当依据不同的农田情况和市场需求选用不同生育期,不同品质及产量的品种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8.
红松容器苗与裸根苗造林10年后生长与保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m带宽和15m带宽,30m、20m、10m孔径斑块抚育伐对红松造林试验进行景观处理,栽植了容器苗和裸根苗两种类型的红松苗,并对各种处理方式下十年生红松的地径、树高和成活率情况进行了动态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容器苗造林后生长和成活都优于裸根苗;红松容器苗采用宽带和中孔径斑块,裸根苗采用带状造林效果较好。红松景观造林试验地可供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疆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的地表条件及土壤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参照区相比,减弱艾比湖地区地表抗风蚀能力,导致沙尘天气形成的不利因素首先是该区春季裸露的耕地和低覆盖度荒漠景观的分离度/破碎度较低。其次是较高的植被生态优势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以及较差的土壤粒度分选性。而利于地表土壤稳定性的积极因素则是植被盖度、植物群落多样性及较粗的土壤质地。在查明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地表条件基础上,可以通过生物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上述地表环境向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和保护土壤免遭风蚀的方向演替。通过人工种植草、木本植物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注意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选用耐盐碱植物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治理土壤的盐碱化,降低其pH值。掺沙改良粘重的土壤,减少沙尘源地。并按一定空间格局退耕还林还草和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对大面积耕地/低盖度荒漠进行充分分隔,以增加其离散程度,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风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东北黑土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退化和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该地区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东北黑土地土壤侵蚀研究,对控制该地区水土流失、阻控黑土退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RUSLE和RWEQ模型,对东北黑土区耕地2000—2020年水蚀和风蚀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水蚀和风蚀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受耕地变化的影响。【结果】(1)东北黑土区耕地水蚀和风蚀程度均以微度侵蚀为主,水蚀是主要侵蚀类型。长白山和辽河平原水蚀较为严重,而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风蚀较为严重。(2)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水蚀总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水蚀缓解较为明显。水蚀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水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风蚀整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和风蚀区的黑土地风蚀减少较为明显,风蚀年际变化趋势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大幅减少、后小幅增加。(4)东北黑土区20年来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蚀变化影响明显。退耕、开垦地区水蚀有所缓解,水旱田转换地区水蚀加重;退耕和城镇扩张对缓解风蚀有积极作用。前10年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